在1955年的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中,仅有李贞被授予少将军衔,到八九十年代军衔制恢复后,先后有18位女同志被授予少将或者中将,但没有一位来自空军,进入到新世纪,人民空军终于出了一位女将军,她就是刘弥群。
刘弥群有哪些特殊的人生经历呢?
1944年,刘弥群出生于陕甘宁边区的首府延安,父亲是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母亲是老一辈红军女战士汪荣华。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关键的决战阶段,中国在各个战场迎来对日寇的大反攻,出生在战火中的刘弥群很少有机会见到每天忙碌的父亲,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刘弥群也经常跟随部队辗转于各地。
对于自己幼年的经历,刘弥群感慨万千:
“随部队解放大西南时,我只有4岁,坐在爸爸的军用吉普上,经常透过车窗看见两边的山坡上躺着横七竖八的尸体。这时候,妈妈就用手捂住我的眼睛,不让我看见,怕我受惊吓晚上做噩梦。有时,爸爸也会捂住我的眼睛,但手指时不时就会张开,故意让我看见外面的情景。他说,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就要有这个胆子。”
新中国成立后,刘弥群的父亲刘伯承受命在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对儿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刘弥群从小学习就很认真,尤其偏好理科,这正符合刘伯承的心意,刘伯承认为要把国防搞上去,要把军队搞上去,我们的国家才不会受气。
1963年,刘弥群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学习导弹、火箭发动机专业,由此开始她长达30多年的军工技术生涯,其实,在刘弥群心中,一直都有一个从军梦,但随之而来的“大革命”,让刘弥群的从军梦暂时搁置。
直到1975年,多年以来的从军梦终于实现,这一年,刘弥群穿上军装,进入空军司令部某实验室,从事地空导弹武器的技术革新工作,我们都知道,实验室的工作非常枯燥,再加上刘弥群是一个女子,很多人非常担心刘弥群是否能够坚持下来。
令人没想到的是,刘弥群凭借顽强的毅力,在枯燥的数学、物理公式和数以万计的数据中找到了独特乐趣,还自学了800多万字的理论教材、专业资料和有关武器系统的全套图书。
1984年,刘弥群带领课题组国产某型号导弹的推进燃料进行改造,使导弹的飞行速度一下子提高了7.5%,大大改善了武器的性能,刘弥群凭借这一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并戴上一枚三等功的军功章,不久晋升为处长。
1989年5月,刘弥群晋升为副部长,1994年,刘弥群再次晋升为空军司令部某部部长,并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
“直到这个时候,从来没有做过将军梦的我,才第一次意识到,离将军这个让人心动的字眼只有一步之遥了。”
刘弥群所关注的并非是“将军”这个头衔,而是“将军”头衔下为祖国所做的贡献,为此,刘弥群继续将努力付诸于行动,不仅做好空军领导工作,还经常亲临军事演习第一线进行军事指挥。
1998年,刘弥群调入空军指挥学院任副院长,成为解放军的高级领导干部,三年后,也就是2001年,刘弥群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成为人民空军第一位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