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吕奔看来,办医院要回归初心,将公益性真正落地,“保持高尚医德、全心全意保障生命健康,才是大型公立医院要做的事情”。
“打造质量医疗、效率医疗、价值医疗。”1月15日,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吕奔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中提出的“三个医疗”概念,经媒体报道后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
这是吕奔一年多来深入调研和思考的结晶。2023年底,他接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被很多人视为“临危受命”,彼时这所湖南综合排名最高的医院,正陷入一场全国瞩目的舆论漩涡。
“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西服上别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徽的吕奔,举止儒雅、笑容谦和,接受采访时思维敏捷、语速稍快,言辞间不乏犀利。他告诉记者,一年来自己已经从“倍感压力”到“信心十足”:“现在医院各方面都进入了良性循环,士气得到很大提升,我们有信心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要用更少的钱把病治好”
在国家卫健委直接管理的44家大型三甲医院院长中,1983年出生的吕奔是最年轻的院长之一。
“当时组织找我谈话,说要将一个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我马上就明白了。”吕奔对这个任务“既意外又不意外”,毕竟此前他已经先后担任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副院长、湘雅医学院副院长、中南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
从谈话到任命仅短短几天时间,吕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开始对医院情况不是特别清楚,有很多棘手的工作需要立即去做。”吕奔坦言,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凝心聚力、提振士气,“刘翔峰事件的发生,使医院形象受到很大打击,也给恪尽职守的医护人员带来极大伤害”。
吕奔马不停蹄深入各科室调研,了解实情,和医护人员谈心交流。把底子摸清楚后,他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提出“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为核心、以职工为主导”,在医院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要多接收疑难危重病人,我们是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我们都不收疑难病人,他们还能去哪里治疗?”吕奔在每个科室如此强调。
“救死扶伤,牺牲个人利益,勤俭办院,减轻病人负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湘雅二医院1958年成立伊始所定下的办院方针,也是吕奔在各场合反复重申的话。他告诉大家,办医院要回归初心,将公益性真正落地,“保持高尚医德、全心全意保障生命健康,才是大型公立医院要做的事情”。
但保障医院公益性和保障职工利益,是否存在矛盾?“并非如此。”吕奔坚定地说,医院可以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推行人事、绩效等综合性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幸福感,从而为患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医疗服务。他举例说明,“我们的绩效改革不与创收挂钩,而与工作量相关,疑难程度乘以工作量,就像跳水打分一样”。
“什么医生最受人尊敬?用更少的钱把病治好,才是最能赢得老百姓尊重的医生。”一年前的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小组讨论上,吕奔的这番话曾令记者印象深刻。采访中他再次确认了这一观点,“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为患者和医保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是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1期 《吕奔:医学是真实世界的学问》
“必须果敢,否则很多事情无法解决”
“医院与社会的关系非常重要。”在省政协全会的多场小组讨论中,无论是关于省政协相关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省高院和省检察院“两院”报告,吕奔都积极发声,畅谈对政协履职、健康湖南、营商环境、法治建设的观点。
推动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落地湖南,建设高水平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强援外医疗、助力湖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吕奔的提案和发言,无不紧扣湖南医疗事业发展。他提出“医疗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营商环境工程”,并积极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建设融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吕奔从来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自从多年前担任管理岗位以来,他花了很多时间钻研管理学,这次参加省“两会”他带上了美国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他告诉记者,医院管理必须对专业有深入了解,也要掌握管理的学问和艺术;既要深度理解医疗行为,也要研究医生本质,“这方面我很有兴趣”。
“我们不仅比拼医疗技术,还要比拼管理水平。”吕奔认为,一方面要通过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为患者减轻负担,提高医保使用效能。比如他提出“行政前移”,凡重大事项在院务会决策之前举行专题讨论会,通过科学决策为医院节省了大量支出。
就任院长半年后,随着各种工作机制的理顺,吕奔的压力逐渐减轻,目前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他笑着说:“你看我现在的状态挺好,如果每天非常焦虑,肯定没有这种状态。”
当医生时,吕奔诊治的白血病患者好转,曾带给他强烈的职业满足感;做科研发现了重要成果、推动学科发展,也令他倍感自豪;但至今为止让他成就感最强的,还是把医院管理好后,为更多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优质医疗服务。
目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平均每日手术量超过450台,达历史新高,来自患者最直接的认可令吕奔倍感欣慰。一年来,他收获了很多感动,有学校领导的肯定,有老教授的一句“有你真好”,也有医院职工擦肩而过时的笑容,更有患者的肯定和来自各方的鼓励信息。
“做事虽然不要过于急于求成,但仍然时不我待。”生活中温和谦逊的吕奔,在工作中自认是个严肃的人,“必须果敢,不能怕事、裹足不前,否则很多事情无法解决”。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还要灵活、有策略,这都是他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经验。
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医疗腐败现象,吕奔并不回避,并自信拥有免疫力,“国家给予我们的人才待遇已经很好,我也从不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我的梦想是拥有一间简简单单的书房,风格是中式或西式都不重要,关键是要像图书馆一样有很多书,让我能沉浸其中,安静地学习和思考”。
做科研“要敢于挑战权威、敢闯‘无人区’”
“科技创新要树立自由探索精神,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冒险、敢于坐冷板凳。”这是吕奔经常对学生说的话。作为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从本科到博士毕业的“湘雅系”学者,他被许多湘雅学子视为学术偶像。
吕奔对科研的兴趣仿佛与生俱来。大二时,当其他同学还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他就主动找到教授申请参与科研。他联系的神经解剖与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位于人体解剖楼内,由于白天要上课,他只能晚上壮着胆子在陈列着各种人体器官和尸体的实验室里独自做实验。超出常人的天赋和勤奋,让他在大学期间即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英文SCI论文。
2008年,吕奔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赴美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美国费恩斯坦医学研究所教授凯文·特雷西是“炎症因子理论”创始人之一,当吕奔找到凯文毛遂自荐时,被对方不客气地拒绝了。湖南人的倔脾气一上来,吕奔直接对他说:“你近两三年缺乏顶尖级科研成果,就是因为没有招收像我这样的学生。”最终,吕奔留在了凯文团队。
在美国留学的5年间,吕奔发现了脓毒症等炎症性疾病中一批潜在的药物靶点,连续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和PNAS发表了原创性科研成果,并打破了美国纽约地区博士研究生的成果纪录。这段留学经历让他获益最多的,是做科研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闯入“无人区”,千万不要被过去的路径、方法所束缚。
2013年回国后,吕奔成为中南大学医学领域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成为湖南首个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青年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危重症的出凝血功能障碍。
“危重症是指包括脓毒症、热射病(重度中暑)等以器官功能衰竭为重要特征的临床病症,常伴有出凝血功能障碍,病死率高且医疗资源消耗巨大,至今仍无FDA批准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一直是世界医疗难题。”经过大量研究,吕奔团队提出“程序性细胞死亡诱发的病理性血栓可能是危重症致死的共性环节”,鉴定了肝素为靶向干预的抑制剂,并连续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Immunity与Blood发表了原创性科研成果, 被Cell出版社评选为“中国年度最佳论文”。吕奔也因一系列原创性突破,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科学探索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重量级奖项。
“当院长这么忙,和科研是否有冲突?”面对记者的提问,吕奔笑着说“并没有”。他把学生根据任务分成不同的微信群组,随时查看进展,利用各种空档开线上会议讨论。他自信地说:“相信这两年我们还会有很棒的科研成果出来。”
除了管理和科研,吕奔的生活很简单,不必要的应酬很少。没有时间旅行的他,在电脑里保存了许多美景图片,感觉疲惫时对着图片冥想,让身心得到放松。他习惯将更多时间留给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尽管在别人看来未免枯燥,但他形容自己“没有任何缺失感和孤独感,因为工作就是爱好”。想了想,他补充道,“唯一的遗憾,就是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些。”
2024年12月8日,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办学110周年纪念日。一年前的同一天,吕奔正式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赴任。在校庆对湘雅传统的追忆和缅怀中,他愈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大家都在探讨,新一代湘雅人应该用怎样的成绩,将湘雅医学事业发扬光大。”
目前吕奔每周仍然出半天门诊,观察患者、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在他看来,医学是一门真实世界的学问,如果只待在实验室,看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又一个科学问题,“保持对人、对疾病的敏感,在磨练和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才能成为优秀的医生”。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