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组织人员
刻苦锤炼“飞针”采血技能
日前,又有某医院官方公众号发文表示,该院检验科组织科室人员刻苦锤炼“飞针”采血技能:
为给患者提供更好的采血服务,增强就医体验感,医院检验科高标准、严要求,组织科室人员观摩、培训,在空余时间利用泡沫板刻苦锤炼“飞针”采血技能,只为减轻患者采血过程中的疼痛感和恐惧感。
这两年,“飞针”采血成为了热搜上的常客,有不少来自检验或是护理的老师因为掌握了这一技术而得到了广泛宣传。而因其快速、微痛的特点,也总是能在网络上引来大量关注。
例如厦门的一名95后护士就因为掌握了“飞针”采血而火出了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纷纷对他进行了报道。
而上述这家二甲医院,也并非小编了解到的唯一一家对科室员工练成“飞针”采血技能提出要求的医院:
盐山县寿甫中医医院官方公众号发文,由于希望每次为患者抽血时都可以“一针见血”,并减少患者的疼痛,该院检验科医护人员自5月25日开始每天反复训练模拟采血的动作,开展“飞针”采血比赛。历经一个多月,终于练就“飞针”采血。
邹平市人民医院经过4个月的培训与考核成立了“飞针队”。随后该院开展了“飞针”比赛,患者在体验了“飞针”采血后,纷纷给予正面反馈。该院还因此获得了滨州市卫健委的宣传与点赞。
“无痛飞针侠”
是怎样练成的?
“飞针”采血是利用拇指与食指,将针头弹射入血管,像射飞镖一样快、准、稳,以达到快速、无痛进针的采血方法。
“飞针”采血最大的益处就在于让人体穿刺感受到的疼痛降低,能有效地减轻患者打针、抽血的疼痛;而快速进针则减轻了等待进针时的心理不适,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让患者能够轻松面对采血。
当然,我们所看到的报道中的“无痛飞针侠”们都不是凭空诞生的,谁也做不到看一眼就会,都需要大量的前置练习为基础。
练就“飞针”的本领,一方面要有扎实的人体解剖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凭多年练就的手感。毕竟对于婴幼儿、肥胖患者这类血管细,肉眼完全看不到的人群,采血时常常会束手无策,这时凭手感摸血管就派上了用场,
有因为“飞针采血”而走红的医务人员表示,进针之前会对患者的血管粗细和皮下脂肪厚度等进行评估,根据个体差异控制进针力度大小、深浅。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总得来说,成功的“飞针”采血需要做到持针稳、正确使用手指指力及手腕腕力、快且准、灵活变通。
也就是说,通过对解剖知识的学习及实践,对各类患者的血管的位置、走向,并且有了足够的经验后,练成“绝技”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
是内卷还是敬业?
当然随着飞针普及开来之后也有很多的质疑出现。
采血就是采血,搞这些“花里胡哨”就只为了患者的就医体验的一点提升是否有必要?
对于没有掌握的人来说,是不是事实上形成了另一种形式上的“内卷”?
内卷通常指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或优势而不断竞争和投入,导致整体效益下降的现象。
敬业则是一种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表现为对工作的高度认同和专注,同时体现了个人对于社会发展和自身责任的认知。敬业的人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发挥个人才能,并为社会创造价值。
采血只是医院的很基础的常规工作,没有真的要求所有人必须摒弃传统采血方式而采用飞针。这些“飞针侠”也不会因为新的医疗服务而获得额外的收益。大家依凭的不过是身为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
是身为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驱使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专业技能和更精细的操作水平。真要比“卷”的话,谁也比不过那些采血机器人不是。
当然,能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当然是一件值得夸耀的好事,但也不必盲目跟风。采用这一方式的前提,还是遵循标准操作规范,不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满足此要求后,才是进行临床操作的改良,练就过硬的穿刺技术,减轻病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