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迎来历史性事件。
2月9日,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东风股份、东风科技同时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虽然重组尚处于筹划阶段,但依然令人无比兴奋:如果这两家央企巨头可以联手,那么目前的汽车行业就会诞生一个巨无霸,新公司的销量也将超过比亚迪排名全球第五位,仅次于丰田、大众、现代起亚和Stellantis集团。
这一消息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强烈反响。2月10日开盘,长安汽车、东风股份、东风集团股份等相关上市企业股价大幅拉升。特别是东风系、兵装系多家上市公司大涨,东风集团股份涨幅更是超20%。
这两家车企将会如何整合,除了规模效应之外,还可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对未来中国的汽车产业格局,又会产生哪些重大变革?
1、东风雄风不再
东风汽车的前身是第二汽车制造厂,所以一直有“二汽”之称。
1952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方案确定后,国家就开始筹划“第二汽车厂”。
1953年,一汽顺利在吉林长春成立。然而,因数次选址风波等原因,历经17年之久,二汽才在湖北十堰诞生。这是东风汽车的起点,也是中国重型卡车制造业的重要里程碑。
1975年,东风汽车自主开发的两吨半越野车正式投产,标志着新中国具备了独立开发载货汽车以及设计和装备汽车厂的能力。东风汽车在造车领域日渐崛起。
1992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后来还将总部搬迁至武汉,从此驶入快速发展轨道。
到如今,东风已成为一家以汽车制造、销售、服务和技术研发为主业的一类央企,50多年来累计销售近6000万辆汽车。截至2023年,东风汽车资产总额超5000亿元。
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三大汽车央企之一,东风也非常争气,曾经年销量超400万辆,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车企集团。
到了新能源时代,东风也在努力追赶新浪潮,自主掌握了芯片、平台、关键总成、智能驾驶及电子架构等核心技术。
但与此同时,东风却“后院起火”——“利润奶牛”合资品牌表现断崖式崩溃。
2023年东风日产销量31万辆,同比大幅下滑53%;东风本田销量为48万辆,同比也下滑54%。2024年,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销量各自继续下滑18.1%、29.2%;跟标致雪铁龙集团的合资公司神龙汽车销量更是下跌至不足7万辆。
相对应的,东风集团股份2023年巨亏40亿元。
而在新能源、智能化转型中,尽管东风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依然掉了队。
一方面,企业面临着高额的成本负担。东风集团在研发、渠道、新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就像是一只“吞金兽”,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效果,还会对盈利造成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传统燃料汽车市场的萎缩,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压力,以及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些因素都将加快汽车产业的“洗牌”。而东风旗下重金打造的岚图品牌,却不温不火。
2、长安冰火两重天
长安汽车堪称中国汽车工业的活化石。
长安汽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6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洋炮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也是最早的兵工厂。经过多次更名和迁址,最终迁移至重庆,并更名为国营长安机器制造厂。
1984年,长安汽车通过技贸合作的方式,生产出了第一批长安牌SC112微型厢式货车和SC110微型载货汽车,这也标志着长安厂正式从一家军工企业正式转型为民用车生产企业。
1997年,长安汽车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从此走上了现代企业发展之路。仅八年时间,长安年产销就迅速增长到300万辆,市场占有率高达38%,稳坐行业头把交椅,被誉为“微车之王”。
在新能源转型方面,长安更是先知先觉。
早在2001年,长安就开始了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工作。同年,长安汽车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并成功开发出了第一辆混合动力样车。这一举措标志着长安汽车正式开启了新能源领域的探索之旅。
2017年,长安汽车发布了全新的香格里拉计划,正式拉开了向智能产品普及者和智能服务引领者转型的序幕。自此,新能源与智能化成为了长安汽车的核心发展战略。
2022年7月,长安汽车新能源品牌深蓝汽车的首款车型隆重上市,标志着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崭新开始。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发展与市场深耕,深蓝汽车已成功跻身市场前列。
同年,长安汽车携手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打造出智能电动汽车品牌阿维塔。至此,长安汽车的新能源布局已臻于完善,覆盖低中高全部档位。
2024年,长安全年销量超268万辆,连续五年同比正增长,创近七年新高。新能源同比增长超50%,海外同比增长超47%。
但销量增长的另一面,却是利润的极度不匹配。
根据长安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在1-6月间预计实现的归母净利润为25亿元至3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8.19%至67.33%。
据公开资料显示,长城汽车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5亿元至73亿元,同比大幅增加377.49%至436.26%。通过这一对比,两家公司的业绩差异显而易见。
有网友评论道:“销量远超长城,利润却不及半”,堪称准确而精炼。
长安汽车净利润大幅下滑的背后,除了官方公布的“收购深蓝汽车”因素外,还与其在价格策略上的激烈竞争密切相关。
例如,长安旗下的CS75 PLUS、UNI-V等热门10万元级别车型,在比亚迪秦等强势对手的“价格战”冲击下,单车售价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了单车利润为负的情况。深蓝和阿维塔两大新能源品牌在价格战面前,也不得不通过以价换量予以回应。但最终的效果依旧没能达到预期。
参与降价策略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销量增长,却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而长安汽车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大的销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旗下众多品牌和车型的多样化。但硬币的另一面,这也可能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形象和品牌效应。
3、“中国神车”猜想
如果东风和长安合并成功,新汽车集团的年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员工总人数超过22万人,这意味着一个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即将诞生。
而这两家央企业务的重组,与年初国家释放的政策信号密切相关。
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强调,要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从更长远的历史维度看,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在《汽车产业发展和振兴规划》中鼓励四大汽车集团(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上汽集团和长安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组兼并。2018年时,也曾传出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央企合并的消息,但最终被否认。
此外,一汽、东风和长安的高层经常互相轮岗,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能对彼此的经营情况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在此之前,三家汽车央企还合作过同一个项目。2018年,它们合资组建了“T3出行”,进军网约车市场,第二年就正式宣布上线。到现在,T3出行已经覆盖了150个城市,注册用户也超过了2.6亿,订单量更是快达到22亿单了。这次成功合作,也为它们现在要进行的重组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提及此次重组,由于东风公司与兵器装备集团地位相当,而长安汽车是兵器装备集团的子公司。因此,从组织架构调整到管理层任命上,大概率是长安汽车并入东风公司。然后像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和标致雪铁龙(PSA)的跨国车企合并一样,组建一个全新的汽车集团。
在品牌方面,东风和长安都有不少自主品牌,像东风有猛士、岚图等,长安有阿维塔、启源等。因为品牌多,而且有些品牌的市场定位比较接近,重组后可能会把一些销量小的品牌整合掉,品牌数量可能会减少到5个以内。
在商用车方面,东风和长安各有优势。东风覆盖重型和轻型商用车市场,2024年累计销量达38.54万辆,行业里排第二;而长安凯程在轻型商用车市场里排第三,去年实现销量34万辆。它们重组后,可能会超过现在的行业第一福田,成为新的领头羊。
最后,在电动化、智能化这两个方面,长安汽车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长安的阿维塔,得到了华为的深度支持,重组后,阿维塔的经验可能会被用到东风的岚图品牌上。
申万汽车认为,东风集团股份和长安汽车控股股东的变更,标志着汽车央企整合进入新阶段。在其看来,汽车产业需要强大的国家队作为基底,央企股权整合不仅可提升产业集中度,对内还可实现平台化管理、降本增效,对外则能提高合作的积极性。
在中国汽车行业极致内卷的当下,东风公司与长安汽车的重组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4、央国企“重组热”
在过去的2024,国企改革大招频出。种种迹象表明,央国企正在加速合并重组,大动作不断:
7月11日,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并购规模高达百亿之巨;
8月30日,东航宣布吸收合并一二三航空;
9月2日,中国船舶拟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南北船合并,两大超千亿市值公司“合体”,并购交易规模为A股近十年之最;
就在同一天,中国保变电气同中国电气装备进行业务整合;
9月5日,国泰君安拟吸收合并海通证券,直接改写头部券商格局;
9月8日,盐湖股份同五矿集团组建中国盐湖集团,注册资本高达百亿,又一家巨无霸浮出水面。
2024年9月2日,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与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工)发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计划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实现整合。经过尽职调查、审计、估值等程序,以及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的批复,2025年1月7日,双方获得原则同意本次交易的总体方案。2025年1月24日,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重组方案获得双方董事会审议通过并公告重组报告书草案。目前,合并流程正在推进中。
同样是去年9月,盐湖股份宣布,其控股股东青海国投已与中国五矿签署《合作总协议》,双方计划携手共建中国盐湖集团。根据协议内容,中国盐湖集团拟斥资收购青海国投及其关联方芜湖信泽青合计持有的6.81亿股盐湖股份股票,该部分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2.54%。此次交易完成后,盐湖股份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中国盐湖集团,而实际控制人也将从青海省政府国资委转变为中国五矿。
几乎是同一时间,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也双双发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公告,称国泰君安拟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两大头部的公司合并,被视作证券行业提速整合的一大标志性事件。按照披露的2024年上半年数据,如两家企业整合完成,合并总资产将达1.62万亿元,超越目前位列第一的中信证券。在监管意图打造一流投资银行的背景下,一家“航母级”的证券公司呼之欲出。
“中国神船”“中国神湖”以及“券业航母”的到来,标志着央国企重组进入新一轮高潮。根据知本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7月初,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事件数量同比增幅超过120%。
可以说,央企整合从来都是历史的风向标。每一次分分合合,都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需要。更表明了未来很长一个周期内的发展方向。而现在,一个从“分”走向“合”的时代,正在强势到来。
5、大变革刚刚开始
对于东风公司与长安汽车可能整合的消息,虽然让业内感到“突然”,但从行业发展态势来看,这种合并重组已成为大势所趋。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统计,市场上共有121个在售且本土生产的品牌,其中约有50个品牌月均销量不足3000辆。这些低销量品牌的命运已经注定,即被淘汰。特别是那些大型的央企和地方国企,它们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竞争格局。
过去在我国的多数产业里,央企一直都是领头羊。但如今市场竞争变了,民营企业从追赶逐渐变为引领,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不少央企正在被民营企业所赶超。
而央企的重组,其进程背后往往有着清晰的国家战略指引。例如去年国资委的领导还特意提醒了一汽、东风和长安这三大央企,让他们加把劲,别被特斯拉、比亚迪比下去了。
并且,以后央企重组会重点从三个方面来发力:一是组建新公司,让央企在重要行业里更有地位;二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避免行业内部恶性竞争,让产业生态更好;三是不仅仅是把资产合在一起,还要让业务、人员、文化都融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合并的好处。
正如前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所预判的那样,“未来10年,“关停并转”将成为行业常态。”
在汽车市场竞争格局持续演变的背景下,整合浪潮正在加速推进。特别是央企之间、央企和地方国企之间以及地方国企之间的合并重组,还有大企业对小企业的整合,这种趋势将会愈发明显。
出品 | 嘉宾商学
参考资料:
[1]东风、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均筹划重组.财经杂志.2025
[2]东风系、兵装系上市公司密集公告!.中国汽车报.2025
[3]东风、长安两大汽车集团将重组,或将拉开央国企整合大幕.华夏时报.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