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记者从2025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会上获悉,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系统紧密结合我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三新”“三量”等战略举措,全链条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1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160家优势企业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002件,引领带动作用凸显。支持100家企业围绕167个核心产品(技术)进行专利布局,实现销售收入258.8亿元。扎实推动专利导航,完成5个产业链专利导航项目结项验收,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实现全覆盖。稳步推进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工作,在系统分析近两年我市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130余家重点企业、高校进行调研服务、辅导培训。截至2024年底,我市有效发明专利72904件,同比增长14.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3.5件;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受理量451件。“鲁班工坊”“津证云”“达仁堂”等重点商标核准注册成功。截至2024年底,有效注册商标454899件,同比增长6.2%。
按照国家专项行动和我市盘活存量工作部署,全面盘清31所高校、170家科研院所和56个医疗卫生机构的3.5万件存量专利,其中2.4万件、1.4万件分别分档列入我市存量资产盘活管理系统和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可转化资源库,服务近1.3万家企业注册登录使用;研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两个100件”拟转化重点专利清单,实行跟踪推进、动态更新,其中338件已实现转化、219项正深入洽谈。新认定市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28家,全市产业、区域、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分别达到49家、19家和11家;市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公布开放许可专利1145项、达成423项。全年,我市备案专利转让许可11395次,同比增长40.3%,备案开放许可声明专利547次;备案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809亿元,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384亿元。全年(按国家局最新统计口径截至12月15日),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31.9亿元。
指导各区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530件;进驻服务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快速化解知识产权纠纷700余件;撰写报送的专利重复侵权案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度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十大典型案例;联合市有关部门开展“老字号”企业商标和驰名商标保护专项行动,全市各区共办结各类商标违法案件614件。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年共受理专利预审7220件、合格5596件、授权4464件,备案主体累计5040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设立我市第三个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天津市勘察设计院地质钻孔数据集22万条数据以数据知识产权资产确权入表”入选全国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十大案例。
2025年,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60件左右。深入开展“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指导企业申报AAA知名商标品牌评价认定,支持157个驰名商标、186个“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擦亮“津”字招牌。在完成全面摸底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申报新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区,2025年全市使用地理标志市场主体力争突破100家。
2025年,全市备案专利转让许可量力争增长20%左右。市区两级举办专利产业推介、路演对接等活动至少50场;跟踪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两个100件”拟产业化重点专利,全年动态更新清单内专利不少于100件。继续完善“三类运营中心+两类转化平台”的工作体系。梯度培育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市级拟增至60个,国家级争取新增1—2个,构建重点产业专利池2—3个;新培育认定一批市级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拟增至15个;进一步充实19个市级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功能。深入开展入园惠企专项行动,完善市知识产权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新模式,再发行至少1单证券化产品。推陈出新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保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