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有料有趣又专业”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识》
在我国浙东沿海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山海古城,它就是名冠华夏的台州城。台州不仅坐拥绮丽秀美、浪漫旖旎的山水风光和海岛风景,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美食之都,台州元宵节的珍馐美食堪称一绝。
正如当地谚语所言:“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每逢正月十四,台州家家户户都要吃羹团聚、燃灯助兴,各种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元宵民俗活动令人流连忘返。
吃糟羹
糟羹是台州地区民众元宵节常吃的传统小吃,又名“山粉糊”“番薯粉糊”,当地人又称之为“糊头羹”“糊辣沸”。这是一种以山粉为主料,佐以精肉、冬笋、香菇、荸荠、油豆腐、胡萝卜、年糕、菠菜等各种配料熬煮而成的糊状小吃。据传,当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正值正月十四,怎奈军粮运送不及时,导致士兵们粮食匮乏。爱民如子的戚继光不想叨扰当地百姓,于是军中的解粮官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剩余的粮食、水、时令蔬菜、肉类等一起放入锅中熬煮成羹粥分发给士兵们食用。当地百姓听闻此举,纷纷效仿制作糟羹以纪念戚继光。
除了制作方法较有特色之外,糟羹的吃法也颇为讲究。据说,台州的老食客们吃糟羹的时候,不用筷子不用勺,捧起糟羹,边喝边转,一眨眼的工夫就碗底朝天。吃糟羹的顺序也有说法,一般在正月十四吃咸羹、正月十五吃甜羹,寓意先咸后甜,生活越过越甜。此外,当地还流行讨羹,即羹要讨着吃。相传,谁要是在正月十四夜里讨到七碗糟羹,来年就会双眼雪亮,读起书来更能聚精会神,所以台州当地的孩童每逢正月十四夜里,便会手捧自家的搪瓷瓦罐挨家挨户地讨“亮眼羹”。更有一说认为谁家门口的讨羹队伍排得长,谁家来年就能财源广进。
一碗糟羹,装得了咸甜百味,也载得下人间真情。台州临海方言将日子唤作“日脚”,日子长了脚,时间流逝便如白驹过隙。临海百姓希冀日子能够走得慢一点,便用糟羹的黏稠粘住“日脚”,让家人团圆的时刻更长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台州还有新媳妇正月十四夜里下厨制作甜羹的习俗,正如《新娘嫁词》中所写:“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媳妇们将幸福美满化作甜羹里的桂圆、红枣和葡萄干,分享给家人和邻里街坊。
观特色花灯
台州的元宵灯会兴于唐、盛于宋。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台州人喜欢“十四夜,间间亮”,据传是为纪念当年台州百姓十四夜亮灯,协助戚继光剿灭倭寇而来。入夜后,台州满街的花灯犹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台州仙居独创的针刺无骨花灯及在黄岩一带流行的橘灯。
仙居无骨花灯制作技艺始于唐代,又名“唐灯”“神灯”。据传,唐开元年间,一位秀才夜行至深山后迷路,不幸跌落山崖,偶遇仙女相救,并赠予“神灯”助他平安归家。秀才感念仙女的救命之恩,便凭记忆将“神灯”仿制出来,并高悬于书房。而后,秀才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人们便将这种花灯称为“状元灯”,并纷纷进行仿制,这一制作技艺也开始在坊间流传。
从形制上看,仙居无骨花灯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素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花灯灯体不大,内部无骨架,外部用绣花针刺的纸片粘贴而成;每盏灯由10~60个不等的灯面组成,形态各异,色彩艳丽。花灯的灯光由里透出,轻柔地勾勒出灯壁的图案,或神话传说,或生机万物,格外引人注目。
仙居无骨花灯因“无骨”和“针刺”的独特工艺而闻名遐迩。灯体由红、绿、黄多种颜色的土纸粘贴而成,遂无需用骨架支撑。针刺工艺尤为繁杂,需用一种名为“水上漂”的绣花针进行针刺,每盏花灯均有万孔之多,一针刺错便前功尽弃。“藏珍不易,传宝多艰”,囿于历史原因,仙居无骨花灯的技艺失传了很长时间,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重新焕发光彩。如今,每一盏仙居无骨花灯都需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复制、针刺穿孔、装饰等13道工序才能完成。2006年,灯彩(仙居花灯)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赏细吹亭
吃罢糟羹、赏过花灯,台州百姓开始欣赏细吹亭。细吹亭是江南民间特有的艺术形式,主要由一座同被命名为“细吹亭”的亭子和随行演奏的乐队组成,亭子内里无人,常由四人抬举。通常情况下,细吹亭乐队的编制由两把二胡、一把琵琶、一把三弦、一支竹笛、一支洞箫等组成;常奏民间临海词调,如《梅花三弄》《六十四板》《将军令》等经典的江南丝竹乐曲。夜晚时分,随着亭子的缓慢前进,清雅的乐声在石板街上幽幽散去,带走了城市的喧闹,只剩下元宵夜的宁静祥和。
细吹亭的颜色古朴素雅,制作技艺精巧:上部为顶架,四角挂16盏明珞灯,并用绣有芝兰芳草或山水人物的锦缎作霞帔。中间是四面或八面花窗,窗两边是琉璃片,琉璃片上写有对联,以示吉祥如意,窗楣上镶嵌精雕的金龙,神态逼真;亭子正中间挂一盏气灯,下有一个香炉,出游时点燃檀香,芳香缭绕。如今的细吹亭已有些许变化,框架多用杂木制作,主体为二层结构,中间挂的气灯改为电瓶电灯,四角的明珞灯也变作四盆鲜花,将古典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巧妙相融。
细吹亭是临海古城的独创,据传最早为清嘉庆年间刘梦奎、于恭宗所创,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道光年间,台州文士张晓山组织“昭德社”,专门制作和改进细吹亭。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2A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