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图 局部

明仇英 波士顿美术馆

诡异就对了。

01

一个叫做章苟的农夫。 五月农忙,每天都要在田中不停劳作,饭就在田埂边,可没到天黑准备吃时,却发现容器里的饭就已经空了。

这种事连续发生好几次以后,章苟便多了心眼,偷偷藏起来,等着看究竟是什么人天天偷他的饭。 结果看到一条大蛇直奔自己的干粮而去,章苟立即跳出来,用矛猛刺那蛇。

蛇被刺中,掉头就溜,章苟在后就追,追到一处山坡下,蛇便钻进了一处洞穴里。 便听洞中有声音哭泣着:“刺伤我的人是某某...”

另一个声音问:“该怎么办?”

又一个声音说:“告诉雷公,让雷公劈死那人!”

不一会儿,章苟的头顶上就聚起了黑云,电闪雷鸣。

章苟跳脚大骂:“我是个穷汉,惟有努力耕作才得温饱,蛇来偷食,罪应在蛇,怎么反来要劈我?真是无知的雷公!你要敢来,看我不用矛戳穿你肚子!”

须臾,乌云尽散,闪电劈向了蛇穴,几十条蛇全死了。

吴兴人章苟者,五月中,于田中耕,以饭置菰里,每晚取食,饭亦已尽。如此非一。后伺之,见一大蛇偷食。苟遂以鈠斫之,蛇便走去。苟逐之,至一坂,有穴,便入穴。但闻啼声云:“斫伤我某甲。” 或言:“何如?” 或云:“付雷公,令霹雳杀奴。” 须臾,云雨冥合,霹雳覆苟上。苟乃跳梁大骂曰:“天使!我贫穷,展力耕恳。蛇来偷食,罪当在蛇,反更霹雳我耶?乃无知雷公也。雷公若来,吾当以鈠斫汝腹。” 须臾,云雨渐散,转霹雳向蛇穴中,蛇死者数十。

中国人对神的态度,是尊敬的,但前提是神公平正直。

02

荥阳人,姓何,忘其名,有名闻士也。荆州辟为别驾,不就,隐遁养志。常至田舍,人收获在场上。忽有一人,长丈余,萧疏单衣,角巾,来诣之。翩翩举其两手,并舞而来,语何云:“君曾见 ’韶舞 ’不?此是 ’韶舞 ’。”且舞且去。何寻逐,径向一山,山有穴,才容一人。其人即入穴,何亦随之入。初甚急,前辄闲旷,便失人,见良田数十顷。何遂垦作,以为世业。子孙至今赖之。

这里提到了一个关键的东西,“韶舞”。

就是韶乐之舞。

孔子当年曾经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因此在古代文化中,韶乐也一直被作为某种高尚的境界或者美好事物的象征。

此处,这位何姓人因为追寻韶舞之人而进入世外天地,实际上也是在说现实世界已经不存在那些美好的、高尚的东西。

03

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若哀乞,直是口不能言耳。

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踯而死。此人破肠视之,皆断裂矣。

未半年,其人家疫,一时死尽灭门。

04

男狐狸精迷女人。

吴郡顾旃,猎至一岗,忽闻人语声云:“咄!咄!今年衰。” 乃与众寻觅。岗顶有一阱,是古时冢。见一老狐蹲冢中,前有一卷簿书,老狐对书屈指,有所计校。乃放犬咋杀之。取视簿书,悉是奸人女名。已经奸者,乃以朱钩头。所疏名有百数,旃女正在簿次。

吴郡有个叫方旃的人,打猎时到一处山岗处听到有人叹气说今年业绩不好呀。于是他寻找发现一个古墓,进去后发现一只老狐狸对着一卷书在算计,于是放狗杀了狐狸,捡起书卷一看,是狐狸侵犯女性的名册,已经成了的打了红勾,有数百人,方旃的女儿也榜上有名。


05

以上4个小故事,来自《搜神后记》。 是一部较其前作——大名鼎鼎的《搜神记》更诡怪、隐秘、幽暗的笔录。

它的作者,就是白昼时光风霁月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的大号是田园诗人,小号则是位灵异事件调查者。

《桃花源记》即收录在其中。

《桃花源记》在书里已经算阳光明媚的一篇了,仍难免带有贯彻全书的诡异气息。

书里还有很多暗夜怪异。

比如:

山腹深处的老叟

井底盘踞的蛟龙

洞里的女人

自断首级而不死的尼姑

濯洗内脏的和尚

会哭的肉

将《桃花源记》当成《聊斋》看,就不诡异了。

细思极恐,所以,以下解读这才是《桃花源记》里不足为外人道的真相!

首先让我们重读《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有非常强烈的空间感,溪水,桃林,良田耕地,读者像是游客一样,被陶渊明推入了世外桃源。

但这场景布局可是相当有讲究,渔樵耕读是文人雅客心中最理想的生活形式。而桃花源记也正是一步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等等,那读呢?渔樵耕圆满了,可这全文都没有看到读。

这就必须得膜拜陶渊明的故事结构之美了,读书人,是写故事的陶渊明,也是读故事的你和我。

在西方文学批评专业里有这样一个概念:没有读者就没有作品。

这个文学概念,早在几千年前就被陶渊明用在了文学创作中。

陶渊明故事的结构特别棒,渔樵耕读的农耕理想通过千百年读者的赏阅,成为了一种跨越时间的作品结构。你我早就中了陶渊明的圈套,心怀桃花源的理想,钻进了陶渊明的故事中去了。

不过也是,桃花源正是因为是中国人世代不移的理想,才成为了真正中国人的理想乡。


除了空间感,时间感也是文章很有趣的部分。

桃花最盛是三月,桑竹茂盛的季节是五月和七月。在景色描写中,陶渊明,根本没有明说,却将时间感固定在风景中,让人上来就开始迷失在时间的隧道里。

时间混乱的风景,直接开启了一个更为离奇的故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这是一个相当有时间感的故事,要是一天你遇上一个跟你差不多大的,他说他是唐朝人,你会不会震惊地说不出话?

打乱时间,却不凌乱,很有美感。

当然如果太离乱,就会有人单纯把这故事当作幻想小说,但是高明的陶渊明才不会给你这个机会。

“问今是何世?”

我们的课本上都照本宣科地将这解释为:“现在是哪个朝代?”

其实不妥,避秦时乱的古人,对朝代哪有什么了解,他们最接近的是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间,对改朝换代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

所以,这里的今是何世?应该解释为,今是秦几世。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称始皇帝的第一年)有一道著名诏书: 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数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今是秦几世? 一个“世”字,将故事拉到现实,一个原本因为时间感空间感扑朔迷离的故事,因为一个字,增加了极其可信的真实度。

怀疑,相信,怀疑,相信。桃花源正是在不确信中,巩固了自己绝妙的艺术地位。

临别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们都好可惜,这样一个理想的村落,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呢?

因为美好总是会被破坏掉。

哥伦布想要去东边,却意外发现了新大陆,他震惊了,世上竟然还有这样财富遍地的黄金国?然后将美洲的“文明”“野蛮”地毁于一旦。

渔人就是哥伦布,他答应村民好好的,不会告诉别人,但是一回到自己的世俗社会里,就告诉了太守。

但是幸运的是,渔人没有找到回去的路,也就没有机会摧毁掉桃花源。

桃花源没有遭受新大陆的厄运,这才是中国式的理想主义。

关于理想,陶渊明也寓意得很明白了: 通往理想的道路,没办法复制。 跟随别人的脚步,是到达不了桃花源的。

需要好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当然还要有一点绝妙的运气。

桃花从此有了理想的征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也未免不有为理想献身的意思。

桃源乡就成了这样一个概念,它就在那,你该去追,但你不能停留。


最后,作为课后思考题,给大家说一个细思极恐的桃花源脑洞小故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是空间概念,指南北方向。“千”字从人从一,表示“人起步走”:往南是人生的方向,往北是人死的方向。

“陌”是时间概念,指把从日出到下一个日出之间的时间段划分为一百刻(请参阅“百刻制”)。

因此,“阡陌”一词合成了类似“时空”、“宇宙”的概念。现在,“阡陌”一词指在广袤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土埂。


但同时阡陌也作,通往坟墓的小路。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很多人描述死亡前夕看到的画面,都是说不远的地方,有个亮光在指引着他,由此可知,遇难的渔人正迈向死亡。

“便舍船,从口入”,这证明渔人此刻已死,之后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在彻底脑死之前的一些幻想。

也许从来没有桃花源。

只有一个因为战乱枉死的渔民与一村难民穿越时间的相遇。

渔人托梦于太守,太守遍寻不得。

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一生未得,死后方入。

因为,那里是灵魂栖居之地。

▼今日推荐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