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任见:巫文化最早点燃人类文明的火炬

甲骨文和古文献等多重证据表明,中国商代文化的特质是巫政合一的文化。

卜用甲骨技术日臻成熟,契刻文字方法为官方所用,太史、太卜都是书契名手,政坛上是浓厚的巫史文化氛围。

商的后期,巫权与王权逐渐冲突,卜事减少,巫史失宠,走向式微,人和神的关系发生变化,新的宗教观萌芽、生根。

零落式微的巫史,后来演变为原始的道家与最初的儒者。

周时,人们改变旧文化、建设新文化,周公父子自任大祝,新立祝官一跃而居群巫之上,巫卜之尊,遂被祝史取而代之。

但史从巫出,巫、筮、史、事、吏、士相沿相袭,没有异议,“小巫见大巫” ,也是“小官见大官” 。

周及其以后,巫文化仅在楚地得到了保持,“兮兮诗人”屈原等人的作品就是“巫歌” 。

中国“道”文化和“儒”文化,均有深重的俗世气息,但它们的前源,也得追进巫文化里去。

中国的道学是从巫术中孕育出来的,“道”直接源于“巫” 。中国政治哲学儒学与“巫”也是有呈递关系的,早期的儒生即“礼生” ,职业是相礼,就是殓葬活动的司仪,主持巫史祭天祀祖的那一套仪式。

卜筮虽则近乎迷信,却也是古代儒家礼制的组成部分。

儒家的“礼乐” ,最初也源于对天地、鬼神和祖先的祭祀仪式和曲子。

“准儒家”的“天人感应”说,则直接来源于巫文化。

后世的佛教舶来东土后,与“巫”结合及相互充实形成了中国流派人所共见。

“道” 、“儒” 、“佛”对巫文化的继承发展,证明了作为原始文化的主要形态,巫文化是人类精神与智慧的启动和觉醒,最早点燃了远古人类文明的火炬。

巫文化也是后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最早源头,包括后来日益发展成熟的武术、体操、诗歌、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建筑、医药、天文、地理、语言、文字、数学、化学等。

许多现代社会现象,都可以在巫文化中找到古老的模糊的踪迹,比如占卜、星相、风水、跳神。

(节选自任见著《巫文化诠讲录》第一章第12节)

巫文化诠讲录

任见 著 简 介

人类文化来源于早期巫文化,这几乎是全球人类文化学家的共识。

除了极个别的族群,把人伦“学问”弄到极致变成延续数千载的“关系学”之外,人类学家都把巫事的研究作为理解原始文化的主要途径,把巫的文化当作原始文化的主导形态,并视之为宗教与科学最初发展的阶段。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必须不断想出新办法来应付各种天敌的侵害和自然灾害的危害。巫文化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巫师起初是原始人群中的智者,头脑发达的人。

凡是能总结、发明、了解、掌握、拥有、善用技法的人普遍受到大家的欢迎、爱护、依靠和尊重,也更加容易被神圣化,因而巫师们更容易被推举为领袖、首脑,成为“酋长”、“族长”等部落首领。

历史证明,巫师既是文明因素的创造者和积累者,又是部落联合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很多文明因素的创造和积累与巫师的活动分不开,如文字的发明、医学的起源、乐舞、历法等。

作为原始文明的发蒙,巫是一切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最早源头,包括后来日益发展的舞蹈、音乐、武术、体操、诗歌、戏剧、书法、美术、建筑、医药、天文、地理、语言、文字、数学、化学等。

人类文化经历了从巫文化到人文文化的嬗变,巫术、宗教、科学,脉络也是清楚的。

本书《巫文化诠讲录》翔实考述巫与庸、楚、巴、蜀、秦、汉的关系。

目 录

第一章 巫文化诠讲录

第二章 庸巴楚情仇录

第三章 大巴国盛衰录

第四章 秦巴蜀恩怨录

第五章 成家朝兴亡录

第六章 小西蜀沉浮录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名家漫说”,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李闽山、杨瑾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丝路密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