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2月12日)就是元宵节,许多人会食用汤圆或元宵来为蛇年新年“收尾”。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最新食品安全抽检结果,58批次汤圆(元宵)样品经抽检全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抽检的样品涉及“湾仔码头”“思念”“海霸王”“缸鸭狗”“三全”等品牌,产地涉及上海、广东、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这已是上海市场上抽检的汤圆(元宵)连续第三年合格率达到100%。虽然食品安全无虞,而且味道好,但汤圆并不能“敞开吃”,在食量上要控制。
其实,四五颗汤圆的热量就可能超过一大碗米饭。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食化所中级工程师吴长青指出,汤圆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馅料主要以纯糖、果料等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豆沙、巧克力等,再加上比例不小的植物油或动物油,营养和热量都很高,因此建议成年人一顿摄入量不宜超过6颗,老年人不宜超过4颗,幼儿不宜超过3颗,并尽量避免在吃汤圆前后再吃米饭等高碳水食物。
一些特殊人群更要少碰高脂肪高糖高能量的汤圆,如肥胖、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患者。消化能力较弱的胃溃疡患者、儿童和老年人应少吃或不吃。患有中风、运动神经元病、食管炎、帕金森病等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以及幼儿,在吃汤圆时要小口、慢慢吃,避免窒息风险。
吃汤圆的时间和吃法也要注意。专家建议在早上或中午吃汤圆,晚上尤其是睡前吃会影响消化,也容易引发胃食管反流。在烹饪汤圆的时候,建议选择水煮,不要油炸,否则容易使油脂摄入量超标。一次吃不完的汤圆,应分装到食品袋中冷冻密封保存(一般要求在-18℃条件下储存),避免交叉污染。
值得提醒的是,市场上有一些商家打出了“无糖汤圆”的商品概念,虽然馅料和面皮没有主动添加糖类,但传统工艺用到的糯米、油脂却没有明显减少,吃多了一样容易引起血糖、血脂升高,不要盲目迷信这类宣传,控制好摄入量。
民俗学者介绍,汤圆起源于中国宋朝,从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地区开始兴起,以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混合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包裹,搓成圆形,煮熟后吃。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叫“浮元子”。此后,“浮元子”在不同区域演变出不同的做法,形成了如今“北元宵南汤圆”的格局。
如何判断过年吃的是元宵还是汤圆?专家给出了四种主要区别。
首先看汤头,煮过元宵的水往往比煮过汤圆的更浓厚,呈乳白色,这是因为元宵是馅料在糯米粉中“滚”出来的,糯米粉依附性较弱,入热水容易化开,而汤圆用浸透了的糯米水磨粉做成,遇水不容易化开。
其次看咬头,元宵口感更有嚼劲,汤圆更软糯,这也与制作工艺不同有关。
第三看咬开后的馅料,传统的元宵馅料只有甜口,一般用青红丝、花生米、香油、果酱、白糖等搅在一起,然后捣碎、压饼、切块,豆沙、枣泥、核桃仁、黑芝麻等也是常见的馅料;汤圆则咸甜口都有,一般是用豆沙、黑芝麻、桂花、红豆等做成甜馅料,也有鲜肉、荠菜鲜肉等咸馅料,根据需要取用。
第四种区别要追溯到制作环节,买现成速冻汤圆或元宵的消费者较难眼见为实,在饭店透明厨房外排队的或家长在厨房里自制的朋友,可以看具体做法,馅料在糯米粉中“滚”出来的是元宵,把馅料塞进糯米团里揉搓的是汤圆。
元宵与汤圆。 新华社
虽然区别明显,但汤圆和元宵执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却殊途同归。吴长青介绍,两者都执行我国国家标准《速冻面米与调制食品》,既要符合色泽、滋味、气味、状态等感官指标,也要符合过氧化值(主要反映所含脂肪被氧化的程度)不超过0.25克/100克、不含禁止检出的污染物、真菌毒素等理化指标。
无论从近年食品安全抽检情况来看,还是烹饪汤圆或元宵的常用方式来看,汤圆或元宵总体而言是值得信任的一类食品。
题图来源:海沙尔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