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州蛴蟆节记
衡 澜
果州蛴蟆节,巴蜀之盛典也。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每至春归夏至之际,川东北之地,风物尤新。是日,百姓云集,欢声笑语,共赴此喜庆之会,颂扬自然之美,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昔者,蛴蟆乃农田之害,然南充人民智勇双全,化害为利,遂以蛴蟆之灾,设节以志之,非惟驱虫祈福,亦寓教于乐,凸西充、顺庆和嘉陵特色。自此,蛴蟆节不唯农事之盛,更兼文化之荣,流传至今,成为一方民俗之大典。节序临至,举城若狂。街市张灯结彩,旌旗飘扬,龙舞狮跃,鼓乐齐鸣。民间艺人纷呈绝技,杂技歌舞,巧夺天工,观者如堵,赞叹不已。童子挥毫泼墨,绘蛴蟆之形,或讽或颂,妙趣横生。士女老幼,皆披红挂绿,簪花佩玉,踏歌而行,其乐融融,美美与共。
市集之上,货摊连绵,百业兴旺。农具稻种,布匹陶罐,无不精致;风味小吃,香飘四溢,令人垂涎。又有蛴蟆造型之糖人、面塑,童稚持之,笑颜如花。商贾往来,讨价还价,喧哗之声,一片繁华。
斯时,祭祀之礼亦隆重。村民携蛴蟆之像,巡行田间地头,诵念祷词,焚香献牲,以祈求虫害消除,丰收在望。长者传授农识,青年力耕田畴,孺子游戏助兴,一幅和谐之图,自成一景,终成有机田园之风采。
南充蛴蟆节,非徒为农事祈福之地,亦文化交流之平台。诗人吟咏佳句,书画家挥毫泼墨,学者讲学辩经,各展所长。群贤毕至,风雅之事,层出不穷。终而观之,南充蛴蟆节,实乃民俗文化之一大展现。不独彰川东北特色,更凝聚民心,创新发展。岁岁年年,节节高升,愿此盛典,永续千秋!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衡 澜(教师,天府作者,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多篇作品在省、市、县媒体发表,擅长写游记散文)
图源:南充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