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车企竞争浪潮汹涌澎湃。

2024年初,低价风暴席卷市场,车企掀起了激烈的“价格战”;随着小米汽车的一炮而红,行业风向发生变化,车企纷纷投身“流量战”的硝烟中;随之而来的是,车企不断审视竞争的本质,试图在“技术战”中突出重围,寻找未来的制胜之道。

端到端大模型、智能底盘、固态电池……这些前沿技术是车企百舸争流中,不断锻造的新技术武器。在比拼的众多新增量中,“云服务”将车企与头部互联网企业紧密连接在一起,为汽车产品注入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新动能,赋能未来出行体验。

上云,上云还是上云!

随着汽车电动智能化趋势愈发明显,车企拥抱“云服务”显得至关重要。

汽车已由传统四轮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移动终端,汽车定位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大变革。汽车产业无论是消费价值链、核心竞争力的比拼,还是产业供应链、车企车主关系都发生了改变。在这一系列转变中,数据作为核心资产贯穿其中。

云服务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助力数据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实现其价值。

过去,汽车消费者所看重的汽车功能,背后往往是由硬件支撑,比如发动机的功率、变速箱的性能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及服务逐渐成为消费者购车时重要的考虑因素。车企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也由过去机械能力逐渐往软件与服务能力方面靠拢,其中最明显的证明就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零售1089.9万辆,同比增长40.7%,渗透率达47.6%,比去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根据此前麦肯锡调查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上升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使用成本、智能化等车辆性能的认可。

在麦肯锡的调查中,超一半的受访者是由于汽车智能化的原因而购买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因素也已经从新能源车购买动因的第三位跃升至第二位,进一步成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核心考量因素。不同于过去汽车市场竞争是硬件的比拼,智能化重要性的提升对车企的软件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汽车智能化意味着车辆产生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上云成为了必然选择。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处理海量的传感器数据,并进行复杂的模型训练和仿真测试,这离不开强大的云计算支持。智能座舱逐步接入大模型,随着大模型的不断成熟及应用场景丰富,车端算力难以满足所有的推理需求,这也进一步助力算力走向云端。

除此之外,汽车产业供应链已经从过去的纵向一体化形式转变为扁平化的网状模式。

在过去汽车生产中,整车厂处于核心地位,零部件供应商则按照层级分工,一级供应商(Tier 1)负责集成大部分零部件,二级供应商(Tier 2)和三级供应商(Tier 3)提供更细分的零部件。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核心零部件也从过去的发动机、变速箱转变为电池、智能网联软硬件等,新一批的供应链厂商崛起。

此外,越来越多的跨界企业进入汽车供应链,比如百度、华为等,这些企业凭借其在技术和互联网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参加汽车供应链的建设,在汽车生产制造中不断提升话语权。


与此同时,部分主机厂也开始直接绕过一级供应商,直接与关键二、三级供应商建立垂直供应关系或共同研发关系,掌握包括上层软件、算法、芯片等自主研发能力。

多重因素下,汽车供应链正向扁平化网状模式转变。这种模式变化不仅改变了供应商的层级结构,更展示出主机厂想要将数据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构建核心技术壁垒的决心,如何更好地运用数据,则需要云服务的加持。

车企与车主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过去双方是一次性买卖关系,当车主提车之后,双方的联系就逐渐减少。但现如今,车企越来越重视与车主的长期互动,从购车、用车到养车、换车等方面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以提升用户的忠诚度。

云服务也正好能从全周期为车企提供全方位服务:

造车阶段,云服务通过分析海量用户真实日常使用数据,帮助车企更精准的定义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销售阶段,通过用户画像和精准营销,云服务能够提高车企的运营效率,促进销售增长;

售后阶段,云服务能从故障管理、体验管理到创造价值等维度,赋能售后服务。

从用户需求、核心竞争力的重构,到供应链模式的转型变化,再到车企与车主关系的重塑,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正将数据推向核心地位,云服务的价值也随之贯穿渗透进入了产业生态的每一个环节。

互联网巨头的战火,烧到了车圈

2025年1月,科技界的盛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拉开帷幕。亚马逊云(AWS)也在现场展示了其在出行领域打造的最新云服务和解决方案。

AWS与宝马、本田等国际品牌展开了深度合作。其Alexa Custom Assistant技术赋能宝马智能个人助理。这一技术允许驾驶者通过自然流畅的对话,实现行程规划与导航服务;AWS为本田提供了虚拟汽车开发环境Digital Proving Ground(数字试验场,DPG)平台,通过整合AWS计算资源、生成式AI技术以及物联网(IoT)功能助力本田加速推出新型电动车。

此外,AWS还将助力车企通过广告与营销服务,构建全方位的的360度客户档案,进而优化客户支持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科技巨头微软也卷入了云服务领域,打造了Azure平台。在汽车领域,微软与大众集团共同开发了大众汽车云平台,并为丰田、宝马、日产雷诺集团的部分车型提供云计算服务。

国内,某研究机构报告显示,2024上半年中国汽车云市场整体规模达到5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5%。在过去几年间,中国汽车云市场规模始终在往上增长,其背后也离不开各云服务厂商夜以继日的努力。


“腾讯坚持做好汽车产业升级的‘数字化助手’和‘生态共建者’。”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曾在2024年腾讯智慧出行技术开放日上表示道。

当日,腾讯发布了汽车行业大模型“全域智能”方案,覆盖汽车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企业协同等五大核心场景,并全面升级了智能汽车云、智能座舱、出海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据腾讯官方介绍,腾讯坚持“车云一体、云图为基”的战略,与汽车产业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业务深度不断加深。截止至2024年4月底,腾讯已经为100多家车企和出行科技企业提供云服务,其中,有30多家使用了腾讯的海外云服务。亿欧汽车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腾讯的智能汽车产品已达至超1500万辆车上。

科技巨头阿里同样培育、打造了自身数字技术与智能业务——阿里云,为全球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云服务。在汽车领域,阿里云在制造、智慧出行、营销等多个方面助力车企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比如早在2022年,一汽红旗新能源工厂就利用了阿里云工业物联生产管控平台的资产建模、数据采集、数据存储、设备管控和数据分析五大能力,实现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和电池电驱五大车间生产过程全面数字化,助力新工厂提高效率,实现“1分钟造1辆车”。同年,阿里云和小鹏汽车共同成立了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助力小鹏汽车端到端智能驾驶大模型的快速迭代。

“明年(2025年)小鹏整体的数据量将大幅度提高,更需要云基础设施做很好地承载。”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大数据管理负责人Jay如此说道。

华为自然也不会错过在汽车领域布局云服务这个重要版图。对此,华为云分别针对传统车企和移动出行两个业务板块提供服务。

在传统车企板块,打造了华为云车联网使能平台2.0、汽车行业产品数字化、自动驾驶开发平台、移动出行、车联网数据应用、汽车仿真、汽车行业数字化营销、中国汽研凯瑞机器人数字孪生、美云智数产品企划数字化、依柯力新能源汽车MOM等多个解决方案。

基于华为自身数字化转型经验,华为云深耕汽车行业多年,已助力数十家车企开展数字化转型。此外,网联化日益普及对带宽和数据提出了全新挑战。对此,华为云发布了“1+3+M+N”全球汽车产业云基础设施,助力车企打造优质用车体验。同时,华为云协同昇腾、鲲鹏、鸿蒙等产业生态,为车企提供端到端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百度智慧云则从汽车智慧营销运营解决方案和自动驾驶云解决方案为车企提供服务。

基于百度多年的营销和运营经验,百度智慧云帮助汽车行业客户建立从“公域获客”到“私域留客”的完整系统平台,为车企公域渠道管理和私域渠道及触点管理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和服务。

基于百度智能云“云智一体”战略和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十年研发经验,通过端到端自动驾驶工具链、高性能高稳定的 AI 大底座、兼顾合规与效率的智驾合规专区和领先的通用云基础设施,为车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了智驾研发管理服务、加速智驾模型训练和仿真效率,降低了智驾企业的业务落地门槛。

字节跳动旗下的火山引擎通过四大解决方案,即数字营销、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车辆服务,助力车企在营销、智能驾驶、运维等多维场景实现数字化全域转型。其合作伙伴既包括领克、广汽埃安、长安汽车等车企,又包括仙豆智能、亿咖通等解决方案供应商。

云服务与汽车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并不让人意外,互联网巨头先天的技术沉淀助力其拥抱新的增长曲线,汽车智能电动化的发展需要云服务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然而互联网巨头与车企的结合想要产生绝佳的化学反应,对于大厂和车企来说都是一场能力与判断力的考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