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新年元宵之际,一批热热闹闹精彩纷呈的节庆民俗活动,在上海全城传递着年味。如何吸引更多人了解热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古老民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

“中国春节好故事暨《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进一步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色彩之美。活动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及读者参与,共同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是节日文化大国,也是世界上节日文献丰富的大国。”学者田兆元谈到,过节仪式感之所以必不可少,正因节日文化既需要一代代讲述,也离不开节日民俗仪式的操演,从而共同构成了节日文化传承,汇成独有的热闹叙事。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传统节日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文化的载体。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承载着深厚历史积淀和丰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和文化的象征。

《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一书正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积极回应。该书以每月一节形式,详细介绍从立春到腊月的每个重要节日,涵盖了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仪式,深入挖掘相关神话故事、地方方志、诗歌典故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盛宴。书中每一讲都暗合苏轼名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用诗意语言与画面描绘出每个月份独特的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

全书分十二讲,从花朝上巳、小满祈蚕,写到冬节腊节。从传统节日的溯源、演变,到不同节俗的呈现展演,再到针对传统节日的现代语境而提出对节日传统的继承更新,并针对传统节日复兴与重建进行节日文化、精神与价值的阐述。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本书作者方云向上海图书馆赠送《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一书。

田兆元、蔡丰明、方云围绕“中国春节好故事”主题展开探讨,列举了广为人知的节日元素及其表现形式,分析了节日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如何评估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功能,更好地实施节日遗产的动态保护策略?专家们谈到,需结合历史知识梳理,重建传统节日的物质系统与节日文化符号;通过对神话故事、地方方志、民俗文献、诗歌典故的材料挖掘,复兴传统节日的仪式与习俗活动,为大众节日生活做出引导;提升公众对节日精神赓续与节日遗产传承的意识。

“中华文化认同,民俗节日典籍功不可没,也需要融入当代日常生活。”民俗学博士方云呼吁,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节庆的准备与见证仪式的过程,强化了亲情,凸显了中华大家庭以“仁爱”“和合”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同时也通过世界华人将中国春节向全球传播。“节日教育显得极为迫切,应做到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社会组织团体等多方位联结,形成全社会合力,体现春节文化的公共性、公益性、创意性、娱乐性,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