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年忍受贫困与动荡,却成长为解放军战史上极为低调却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18岁投身革命,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胶东抗日游击队员一路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到抗美援朝战场上带领第78师完成38昼夜的阻击奇迹。

他36岁便走马上任,成为26军副军长,后又担任北方海防战略要地——长山要塞区首任司令,主动参与这支全新的钢铁防线的组建与规划。谁能想到他居然会在那么年轻的岁数英年早逝。



齐安聚的革命道路

齐安聚,1919年出生于山东省一个普通家庭。

1938年,齐安聚19岁。这一年,日军的铁蹄踏破了胶东大地,齐安聚亲眼目睹村里的亲人、乡亲惨死于日军刺刀之下,愤怒的种子在他心中疯狂生根发芽。

他听说胶东地区的八路军鲁东游击第七支队正在家乡各处招募青年,随即毅然参加了这支革命队伍,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参军不到半年,他因表现出色被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更加坚定了追随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1951年,此时的齐安聚已经升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78师师长。

在经历了解放战争的洗礼后,他率领的78师战斗力极强,被誉为第26军的“铁拳头”。

朝鲜战场的恶劣环境和“联合国军”的强大火力让这位久经沙场的指挥官也倍感压力。

同年4月,敌人集结重兵,对志愿军第四防御地带发起全面进攻,企图打开缺口,占领战略要点。



4月15日一早,“联合国军”动用大量飞机、大炮,对志愿军阵地进行长达数小时的狂轰滥炸。

敌人的炮兵逐渐扩大了火力范围,接着动用装甲部队与步兵开始冲锋。

齐安聚接到军部命令,要求他坚守阵地,阻止敌军继续推进,为后续第五次战役争取足够的时间。

这是一次极其艰巨的任务,因为敌军装备精良,兵力强大,而志愿军士兵不仅补给不足,还长期处于严寒与饥饿状态下。



齐安聚指挥各连队分批次与敌人展开交火。

一旦发现敌人的装甲车或步兵突破防线某处,他立即调派预备队火速支援。

他一边站在一线掩体,亲自用望远镜观察敌情,一边用电台向后方通报指令。



敌军首次进攻未果,齐安聚根据敌人的行军规律,决定采用“引蛇出洞”的战术。他在布置查漏补缺时,指令一线部队适时撤退至高台山至葛末面一线的预备阵地,以诱敌深入。

果然,追击的联合国军主力迅速被拉入了志愿军的伏击圈,后方火炮群和预备人员迅速开火,给予敌军沉重打击。



战斗持续了足足38个昼夜,无数炮弹和子弹在78师指战员的头顶呼啸而过,但阵地始终未失。

齐安聚几乎没有合过眼,总是出现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为士兵们加油鼓劲。

当战事结束时,78师成功歼灭敌人多个连队,而己方士兵的伤亡也被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最终,第26军凭借这次坚守赢得了军部的高度评价。



守护胶东半岛

1952年春,第26军接到命令进驻山东莱阳。

胶东半岛地处渤海与黄海交汇处,东北隔海可望辽东半岛,西南直通内陆,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屏障。

在水清滩阔的海岸线上,威海、烟台、蓬莱一线更是扼守咽喉,被视为战略防御重地。



齐安聚此时仍担任第78师师长,78师作为第26军的核心部队之一,立即被部署在渤海湾南岸区域。

从威海的崇山峻岭到蓬莱的大量海岸线,整个防区线长面广,防务布置的压力极大。



驻守胶东的过程中,齐安聚逐步调整战略部署,严格加强战备。

他具体指挥团级单位进行地形演练,观察岸线附近易被渗透的河口和湾头,并要求在一些薄弱点部署小型哨所,以加强警戒网。

与此同时,他组织部下反复熟悉海湾地形,进行了大量涉水作战、夜间指挥和突击训练。

虽然战斗号角不再,但齐安聚始终保持战时的紧迫感,反复告诫78师官兵:“保卫国土,平时比战时更需要磨砺,这一片海、一线岸,就是我们的战场!”



驻防任务之余,齐安聚带领78师积极投身当地建设。

由于战争年代的创伤,胶东多个沿海渔村一片荒凉,百姓们住在破旧的土房中,田地疏于打理,生活十分艰难。

齐安聚主张发扬军队的服务精神,发动官兵帮助百姓修缮海塘、建造民房、疏通道路。



新的防务使命

1954年夏,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一封指令将齐安聚的名字再次和国家门户的战略任务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他已经是26军副军长。

这年,他所在的第26军刚完成胶东防御的初步任务不久,突然接到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一个特殊通知——让齐安聚带领78师转战海岛,守护北方的海上门户——长山列岛。



彭德怀亲自到山东视察时,一语道破派遣理由:“长山列岛是北京的门户,这儿没有守稳,一旦爆发战争,北京都要被暴露在前线。这一片岛群位置如此重要,却只配有一个海军水警区,我总觉心里不踏实。”

彭德怀顿了顿,接着说道:“78师在朝鲜阻击战中表现优异,我能放心将这个重任交给你们。齐安聚,你带78师与海军水警区合编,组建一个军级的海防单位——长山要塞区,你任司令员,怎么样?”

面对彭总的信任,齐安聚当即立正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守好这里!”



为了这项重大任务,中央军委迅速批复组建“海军长山要塞区”。

在1954年10月,齐安聚正式率领78师进入长山列岛,开始新的使命。

长山列岛,北起北隍城,南至蓬莱,贯穿北隍城、南隍城、大钦岛、小钦岛、砣矶岛、北长山岛、南长山岛等关键岛屿点位,是一道完整的北方海防屏障。



齐安聚勘察了整个群岛区域后,意识到这里地形复杂,岛间船道纵横,用传统陆防方式难以全面覆盖。

他立即着手调整防御体系,根据海洋环境与岛屿特点,重新编排部队,成立1至8团,并新设榴炮营、独立营以及巡逻艇大队,最大程度加强岛群的协调防御能力。



最后的岁月

作为一支特殊的海防部队,长山要塞区要真正做到“固若金汤”,离不开指挥官与基层官兵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齐安聚提出“干部带头、全员学习”的理念,要求干部不仅要懂传统作战,更需熟悉新型海防战术;不仅要会指挥陆地战斗,还需要掌握海域作战中的复杂环境。他明确指出:“如果指挥员的眼界不够宽,战时只会凭老经验行事,那船只进了港、敌人踏上滩头时就晚了!”



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他推动团以上干部系统性接受军事课堂教学和实地演练的结合培训。

齐安聚亲自带领优秀的军、师、团级指挥员帆船培训,将其送至海军院校学习操纵舰艇、指挥海战等知识,同时结合长山列岛的地形特点,开展滩头防御和海岛坚守战的专题研究。



基层的士兵也没有闲着。齐安聚特意安排一部分官兵轮流前往不同的初级军事院校或海军培训中心接受阶段性的专业化学习,包括侦察、信号传递、浅海布雷、武器使用等实用技能。

齐安聚对演习的管理堪称精益求精,他坚持“以实战标准检验一切”。

当时,长山要塞区还引入了一批更新的重炮和弹炮武器,齐安聚在试炮中发现部队装弹速度不够熟练,现场纠正问题。



他亲自到场指导操作流程,甚至带头徒手拆装炮架,全过程手把手解决问题。

在齐安聚的严格要求下,长山要塞区逐渐形成了坚韧顽强、纪律严明的作风。

无数演练突显他们的军事素养,“能打仗、打胜仗”的名声逐渐远扬。齐安聚曾骄傲地自谦:“我们不是要塞,而是长山前沿的战斗堡垒!”



1960年,改革风潮席卷全军,原海军长山要塞区调整为陆军辖制,改编为“内长山要塞区”,直接归济南军区领导。

齐安聚担任新的内长山要塞区司令员,改编初期,部队大量建制调整,干部与士兵重新分配,各种合并、新设机构迎面而来,防区范围更是从岛屿扩展到近海防线。

面对复杂的局面,他丝毫不敢懈怠,耐心调整部队结构,逐步形成新的战斗序列。



不过,工作的繁重与高强度付出渐渐透支了齐安聚的健康。

他反复熬夜审核文件、视察防务,从主炮阵地到巡逻艇部队,他的脚步总是能够抵达第一线。

一次巡查结束后,他虚脱到几乎站不稳,但当现场人员提出他应该返回休息时,他只是简单说道:“还有北隍城没看完呢,我这点病还扛得住。”



然而,积劳成疾的身体终究没有继续承受的能力。

从1962年开始,齐安聚病情逐步恶化,多次赴北京接受治疗。

1963年4月9日,齐安聚因病在北京逝世,年仅44岁。

参考资料:八一特辑•长岛岁月 | 敬礼,永远的要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