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黄旭华走完了他熠熠生辉的一生,享年99岁。他是我国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是我国核潜艇之父。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他为国奉献的一生。
计算尺和算盘磨出来的核潜艇设计
黄旭华,1926年生人,家里是医学世家,颇有薄财。因为家学渊源,所以黄旭华一开始也是立志要当医生,并为此努力的。可少年时侵略者的炮火撕碎了家乡的安宁,黄旭华意识到学医只能救一人,不能救一国。所以,黄旭华改变了志向——他要造坚船,要造巨炮,要让侵略者的船再也不能涉足我国的海疆。
1945年,黄旭华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学习。毕业后的黄旭华便投身于船舶建造事业,在1954年时还参与了苏联援助中国的几艘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有了这一经验打底,中国于1958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时,他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大旗。这可不是什么升官发财的好事,而是一条没有退路的绝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要白手起家造核潜艇简直就是件不可能的事儿——中国没有相关设备,甚至连台可以用于数据运算的计算机都没有。而又为了保密,一旦加入研究组就不能退出。可黄旭华没有退缩,带着团队把绝径走成了通途。
没有计算机不怕,我们有人。黄旭华让研究人员分成两组,拿着老祖宗传下来的算盘和计算尺来演算数据,当结果一致便通过,不一致就从头再来。没有工具推演和测量核潜艇的重心和各部位重量不怕,我们用磅秤。一点点测量,一点点校准,总有成功的一日。
抱着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核潜艇硬是靠人力磨出来了——黄旭华及其团队研制出的第一艘核潜艇 “长征一号”于1970年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隐姓埋名三十年
从1958年加入研究组开始,黄旭华在家人眼里就成了一个神秘人。为了保密,也为了家人安全,黄旭华与家人鲜少联络。家里人不知道黄旭华身在何处,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他什么时间能够归家。
这一年,黄旭华的父亲病重,家书一封接着一封。可研究正在关键时刻,黄旭华没办法离开,也没办法向家人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父亲离世了,家人要黄旭华回来奔丧,黄旭华回不去。而后不久他的二哥也病逝了,他还是回不去……
黄旭华隐姓埋名的三十年里,家里人只觉得他不孝,也不讲亲情,家中父兄离世,他不回来还连一句解释都没有,是个白眼狼。背着家里人误解的黄旭华并不好受,但幸好有一人始终相信他、理解他——黄旭华的母亲。
老太太始终坚信自己的儿子是个好孩子,不回家一定是有事牵绊住了。而她的猜测在其95岁那年得到了验证——一份杂志被寄到了她手里,里头一篇叫《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章被着重标记了出来。
即使文章没有写清这人姓甚名谁,一个“黄总设计师”,老太太也明白了——儿子不是做了坏事不回家,是为了国家建设暂时回不了家。老太太连忙召集家人,为黄旭华正名——“三哥(儿子小名)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黄旭华不仅在研究上表现出众,还有着常人所没有的豪迈气概。当年核潜艇的极限深潜试验正处于关键期,62岁的黄旭华开了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做深潜试验的先例。一句“我是总师,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令人动容不已。
退休后,黄旭华也在继续尽自己所能地为祖国做贡献。他做演讲、参加科普活动、创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他知道人才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所以他希望可以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中国科技事业。
黄旭华的人生既熠熠生辉又默默无名。黄旭华将自己的名姓“深潜”于海底,只为少年时一句誓言“守我海疆”。但如今,他已不再需要“无名”,让我们说他的故事,听他的人生。怀念且铭记,歌颂且学习。
参考文献:
[1]申世杰.隐姓埋名三十载的“中国核潜艇之父”——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J].党史文汇,2023(04):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