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的世界,而我在世界之外” 和“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这两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世界以及二者关系。
我是我的世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世界,语言或思想的界限就是一个人世界的界限。
每个人所认知和体验到的世界,是由其自身的感知、思想、语言等所构建起来的,是基于自己的视角和主观立场等,有选择性地听他人用语言描述的,再经过自己思维处理后所形成的世界。
其客观性取决于每个人的认知、角度、主观立场、语言和外部思想的真伪,因此,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
世界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要改变世界,我们必须首先要改变自己。
如果要让自己的世界充满光明和快乐,首先就要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光明和快乐,照亮我们的世界。如果我们的内心被忧虑蒙蔽了,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灰暗。
在不少时候,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环境有不同的看法。幸福的人往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不幸的人会更多地看到世界的阴暗和无奈。对此,维特根斯坦表示,幸福的人与不幸的人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中。
如果要让自己的世界充满智慧、不断拓展自己世界的边界。我们就要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提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的同时,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而非借助他人的视角。不被错误思想、习俗和不合时宜价值观所束缚,打破枷锁,让心灵从各种思维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强调,你即是世界,世界即是你。我们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我们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真正的改变只能从内部开始,而不是外部,因为“世界在我们心中” 。
而要改变自己,我们就需要深入地认识自己。
而我在世界之外,维特根斯坦认为,自我是世界的界限,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从逻辑层面来看,“我”作为认知主体,是站在世界“之外”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就像眼睛可以看到周围的一切,但却看不到眼睛自身一样。
我是我的世界,而我在世界之外。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习惯对外张望,却很少对内审视。忽视了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自己才是自己这个世界的主体,从而难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 一个人能够看见他拥有什么,但看不见他自己是什么。
禁锢于自己的看法、判断及价值观念的心,无法真正认识自我。我们在追求真理时,不仅要向外探索,更要向内求索,深入剖析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不断打破禁锢自己的思维,发掘自己的潜能,拓展自己世界的边界。
对此,王阳明曾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格物和研究事物的真理,只能从自己的心上“格”。
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始,也是自由的开始。认识自我的关键在于承认自己对自己的无知、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世界和自我、觉察和审视自己、持空杯心态、不断打破自我设限,错误观念和价值观的束缚,独立思考、勇于质疑,不盲目迷信权威和追随他人。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强调的那样,哲学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破除偶像,在哲学上,竞赛的获胜者是能够跑得最慢的人,或者是最后到达终点的人。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人类的进步的关键来自不断质疑、反思,不被既有思想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