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独特之处就是其强大的思考能力,不夸张地说,人类失去思考将不复是人类,所以如何与AI相处也就很清晰了,利用它,但不能丢了自己的思考,但人性中的惰性是常在的,那么,随着AI的继续强大,未来可能只有极少数人还能保持独立思考,大多数人则更加无脑,更加乌合之众。
——坤鹏论



第十二卷第二章(1)

原文:

又,变化中有些作用坚持于不变,另一些不自坚持;

因此在两项相对作用之外,就应有某些第三事物,即物质。

解释:

另外,变化中有些坚持不变的作用,另一些则不能坚持不变;

所以,在这两项相对的作用之外,就应该有第三类事物,也就是物质。

原文:

现在,因为变化归于四类,

——或为本体〈怎么〉之变;或为质变,或为量变,或为处变;

解释:

现在,因为变化归为四类,

——实体之变;质变;量变,处所之变;

即什么东西的变化,性质的变化,数量的变化,地点的变化。

原文:

变于“这个”〈本体〉是单纯的生灭,

变于量是增减,

变于秉赋〈质〉是改换,

变于处所是运动,

变化跟这四项从原状态变向对反状态。

解释:

“这个”(实体)变化是单纯的生与灭,

数量上变是增减;

性质上变是变替,

位置上变是运动,

这四类的变化都是从原来的状态变成了其相反的状态。

原文:

于是,在变化中的物质必须能为两种状态。

解释:

于是,处在变化中的物质必须可以呈现两种状态。

原文

物之为“是”原有二义,

变化即潜在之“是”物成为实现之“是”物,

例如潜在之白色实现为白色;

增减之为变,其例相似。

解释:

物之为“是”,原本有两个含义,

每一个事物的变化都是从潜在的“是”变成实现的“是”,

比如潜在的白色实现成白色;

增减的变化也与之相似。



原文:

所以一事物不仅可以偶然地由非是而成为是,

也可说一切事物之出现无不出于所固在,

只是它先未实现,仅为潜在而已。

解释:

所以一个事物不仅可以因为偶然从非是变为是,

也可以说所有事物的出现都是本来就是有的,

只是它先前没有实现,仅仅是潜在的罢了。

原文:

这就是阿那萨哥拉之“元一”;

若说万物皆合于一,恩培多克勒的混合物与阿克那西曼德与德诺克利特所提的名称其意亦复类此,

——这不如说“一切事物都一起潜在而不一起实现”,较为妥当。

解释:

这就是阿那克萨戈拉主张的“元一”;

如果万物者合为一,恩培多克勒的万物皆混合与阿那克西曼德与德谟克利特所同名之物也是如此;

——这还不如说“所有事物都一起是潜在而不一起实现”,较为贴切。

这里提到了几位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坤鹏论以前做过总结,大家可以读下面的文章来温故:

《一切是“一”,“一”是什么?(上)》

《一切是“一”,“一”是什么?(中)》

《一切是“一”,“一”是什么?(下)》

原文:

所以这些思想家似乎已获得某些物质观念。

解释:

因此这类思想家似乎是得到了某些物质的观念。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