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分别是蜀国和魏国中后期的掌权者,在各自国家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那么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相比,谁更专权?二人根本不在同一等级。



其一,诸葛亮是相父,司马懿只是普通的托孤大臣。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卧床不起一年多,自知大限已到,于是召来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来到永安,交代后事(托孤)。他自知自己的儿子刘禅天资愚笨,于是对诸葛亮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是大忠臣,岂能篡夺刘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于是不停跪拜,涕泪横流。刘备临终前,再三叮嘱太子刘禅要像对待他一样对待诸葛亮,称呼诸葛亮为“相父”。刘禅谨记于心,对诸葛亮倍加信任,朝廷有什么重大事情都会亲自来到诸葛亮府邸,请教诸葛亮的意见。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临终前,给儿子曹叡安排了四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这四人当时的职务都是大将军,其中曹真是曹操的义子,曹休也是曹魏宗亲。司马懿在四人之中,并不显眼,甚至很普通。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前,给八岁的养子曹芳安排了两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司马懿和曹爽。曹爽是曹真之子,官拜大将军,掌握兵权。司马懿虽然是一位老臣,但是他的地位比不上年轻气盛的曹爽。面对曹爽的咄咄逼人,司马懿不得不再三退让,在家里面装病。

其二,诸葛亮在蜀国的对手很弱,司马懿在魏国的对手很强。

后主刘禅刚登基时,虽然已经17岁了,但是治理国家经验不足,蜀汉大权全部在丞相诸葛亮手里,用“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政归葛氏,祭则寡人”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如诸葛亮决定了的事情,后主刘禅都会赞成,给予支持。



蜀汉另一位托孤大臣是尚书令李严,他先后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手下为官,后归顺刘备,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公元222年,东征孙权大败而归的刘备越级提拔李严为尚书令。过了一年,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两人。刘备临终前,已经意识到蜀汉无人能够制衡诸葛亮,于是越级提拔李严,想让李严制衡诸葛亮。

但是李严的才能、身份地位和诸葛亮相比,差得太多了,后来李严因为犯了一些小错,被诸葛亮弹劾,成为老百姓,被流放梓潼郡。诸葛亮谈笑风生之间,便干掉了自己的对手李严。李严对于诸葛亮来说,太弱了,太嫩了。



司马懿面对大将军曹爽,他刚开始不得不服软,退避三舍。曹爽对司马懿打压得非常厉害,对司马懿明升暗降,向魏帝保奏司马懿为太傅,虽然司马懿获得了“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等特殊待遇,地位尊崇,但从此司马懿便成为一个吉祥物,没有什么实权了。魏国朝堂成为司马懿的对手曹爽的一言堂,没人敢反对。如果不是曹爽兄弟几人一起陪着曹芳出城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司马懿只能老死在病床之上了。

结语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在各自国家的专权程度根本不在同一等级。其中诸葛亮是后主刘禅的相父,自始至终都是蜀国的第一人,实际掌权者,而司马懿只是一个普通的托孤大臣,他在前期处处被曹爽压制,直到高平陵政变之变除掉曹爽后,才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权者,然而又发生了王凌叛乱。司马懿平定王凌叛乱后,不久便病逝了,他完全掌控魏国朝堂的时间太短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