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提到诸葛亮的时候所联想到的都是他的算无遗漏,尤其是演义的影响让后世不由地为他增加一层玄幻的色彩,甚至是将他神化。虽说演义中的描写有一些不贴合正史,但在历史上诸葛亮绝对是一位深谋远虑之人。
刘备对于诸葛亮有着知遇之恩,诸葛亮这一生都为了蜀汉的江山鞠躬尽瘁,也正是因为多年的亲力亲为让诸葛亮的身体不堪重负,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就没有能够回到蜀国。在他临终之际也为蜀汉做足了准备。
他留下的那一位暗探,除去了蜀汉两位奇才,也正是因除去了这两位奇才,才换来了蜀汉近三十年的国祚。
一、两大人才
在提到这三人之前,不得不说的一位关键人物就是孙权了,可能是因为他晚年的昏庸是以让后世都忘记了他也是三国著名的少年天才,他能够在孙策逝世后稳坐江东之主的位置,他的能力和眼界也是有的。
虽说蜀汉和东吴因为关羽的死和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关系降至冰点,但没有永远的敌人。这不在刘备逝世后,东吴和蜀汉就开始继续笼络感情了。既然是要交好,往来的使者肯定不会少,诸葛亮对费祎很是看重,这使者的位置不可避免会有费祎。
同时在这些使者中孙权也是最看重费祎,这一次费祎又奉命前往东吴,在宴席上孙权就开始和费祎探讨当前局势。
可能是因为酒喝多了,孙权的话也开始敏感了起来,在和费祎的对话中,孙权就提到了魏延和杨仪两人。孙权的话大意是:这两人都是小人物,虽说在平时能够给予国家帮助和建议,但重用他们后,就一定要考虑到这两人的势力,当前诸葛亮尚且在世,若是诸葛亮不在了,这两个人是一定会引出祸端的。
最后孙权又提醒费祎一定要提前防范这件事的发生。孙权提出这问题是切实存在的,并且远在东吴的孙权都能够一眼看出,可以想象这俩人的关系已经到达了什么地步。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这两人本身都有缺陷,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重用他们呢,在这必须要说的是今时不同往日。
此时的蜀汉完全不是刘备刚刚到荆州之时的人才辈出,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蜀汉能用的人才已经是寥寥无几了,不是战死就是亡故。即使是诸葛亮对此也是毫无办法,人才的凋零也是蜀汉走向衰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刘备逝世后,整个蜀汉的江山就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中,诸葛亮识人善用也提拔了不少的年轻的小将,毕竟他的寿命也是有限的。怎么说也应该为年幼的刘禅留下一个大臣班底。在这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魏延和杨仪了。
这两人的能力是不用说了,对此时蜀汉来说这两人完全是能够扛起大梁的。魏延在演义中是中是刘备提拔起来的,刘备对他很是看重,甚至还将汉中太守的位置都给了魏延,不过在演义中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很和睦。
诸葛亮因为魏延有反骨,所以很少重用他,但在刘备逝世后魏延很快就成为了军中独当一面的大将,这也能够看出他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像演义中所说的一样,诸葛亮对他还是赏识的,不然也不会将他放在这个位置。
但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又为什么会拒绝呢?其实这也很简单,相信熟悉诸葛亮的人都能够看出这完全就不是诸葛亮能够同意的计谋,诸葛亮一直都是求稳,子午谷奇谋其中的变数太多了,诸葛亮不想也不敢赌,他采取了更加稳妥的进攻办法。
第一次北伐因为错用马谡败北,第二次出征的时候诸葛亮就将魏延放到了大将的位置上,让他单独领一军,也正是因为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让他得到了晋升。可以说屡立战功的魏延,在诸葛亮的麾下混得也如鱼得水。
虽说诸葛亮一直都拒绝实行他的子午谷奇谋,对此魏延还是能够忍受的,但在这还有另一件事让魏延难以忍受,那就是杨仪。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文人相轻”虽说魏延不是文人,但这一点放在奇才身上也是适用的。
这两人都自诩大才,所以身上难免会有恃才自傲的点。不过在一个阵营中,这样的人要是出现了两位,那也是一个灾难。
二、水火不相容
杨仪的能力也是不用说的,甚至还得到了刘备的赞赏,杨仪本是曹魏阵营的一个主簿,后审时度势投靠了关羽,关羽对他很欣赏,是以就让他回去拜见刘备。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后杨仪甚至坐上了尚书的位置。
对杨仪的才能刘备是很看重的,虽说刘备逝世了,在诸葛亮麾下杨仪依旧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在诸葛亮这几次北伐中,最让人头痛的就是后勤了,几乎每一次都是因粮草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众所周知出征粮草是最重要的。
别看诸葛亮事必躬亲,但在粮草的问题上他却没有过度地操心,因为这件事都是交于杨仪负责的。这也能够看出杨仪的能力是很突出的,毕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都能够维系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对诸葛亮来说杨仪和魏延就是他的左膀右臂,遗憾的是他这左膀右臂关系并不和睦。杨仪是文人,要是论唇枪舌战魏延肯定不是对手,每当这个时候魏延就会拿出刀来威胁杨仪。简单来说就是若没有诸葛亮从中调和,这两人根本就没有办法一起共事。
在诸葛亮生前他还能够调和乃至是压制这两人,但等到他逝世后就不是这样的了,当前的蜀汉本就是千疮百孔了,要是连内部的稳定都做不到,蜀汉还会有未来吗?在诸葛亮逝世前他就已经留下了一人,此人就是上文提到的费祎。
三、先后处理
在诸葛亮给刘禅留下的班底中就有费祎,并且在《出师表》中也有费祎的名字,足以看出诸葛亮对他的重视程度。并且费祎的性格和杨仪与魏延也是截然不同的,根据相关史料的描述,费祎为人风趣幽默,在蜀汉阵营中他的人缘很好。
就是水火不相容的魏延和杨仪与费祎都能够说得来。他也是除了诸葛亮外能够调解两人矛盾的人。
诸葛亮在病逝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大军,他将兵权交给了杨仪,指挥权却交给了小将姜维,他并未安排魏延。明眼人也都能够看出诸葛亮的意思,杨仪不懂得军事,他肯定不会轻举妄动,再加上杨仪和魏延的矛盾,也能够牵制魏延。
杨仪再怎么说也是一位文臣,拥兵自重是不可能的事情,诸葛亮对此很是放心。若是魏延听从诸葛亮的遗命班师回朝,他也不会丧命。若是这样看魏延才是诸葛亮北伐最坚定的执行者,即使是诸葛亮逝世都没有阻拦他北伐的心。
最终的结局也不用说了,诸葛亮逝世后,魏延果真和费祎说出他要继续进攻的话。正史和演义不同,在正史中魏延从未有反心,他只是想要继续北伐。在魏延被杀后,杨仪心中也是激动不已的,毕竟他的功劳是最大的,那丞相的位置肯定也就是他的了。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班师回朝后丞相的位置已经有人了,即使是蒋琬不在了,丞相也轮不到他杨仪,这让杨仪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身为好友的费祎肯定是能够轻易地得到杨仪心中所想。
在气急之下杨仪竟然还说出了大逆不道的话来,费祎转身就将杨仪的话告知给了刘禅,刘禅当即就将他给流放了,即使是到流放之地,他依旧不住口,忍无可忍的刘禅下令夺去了他的生命。
结语
魏延和杨仪的逝世都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费祎,甚至能说费祎和杨仪、魏延交好或许都是在诸葛亮的授意之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