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1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邀请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创新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凤凰网记者: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际关注的全球环境热点问题之一,请问山东省在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徐本亮: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作为COP15主席国推动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去年,我国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深化国际组织合作,聚焦生物多样性前沿领域,加强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署,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与地方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一是持续深化跨国生态保护合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俄罗斯、泰国、新西兰等国签署了合作协议,携手开展国际候鸟护翼行动计划。威海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成为自2006年以来我国唯一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伙伴关系”(EAAFP)保护地网络(FSN)的单位。与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在黄、渤海等海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合作项目,参与了联合国“海洋十年”等多项国际海洋科研计划。
二是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山东积极申报并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物多样性金融(BIOFIN)项目首批试点省份,依托这一国际平台,与全球90多个国家共同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这一普遍性难题,系统展示了山东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成功经验,特别是发布山东临沂柳编生态产业典型案例,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各国先进做法,有效提升了山东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与治理水平。还以该项目为基础,成功申报生物多样性框架早期行动支持(GBF-EAS)项目,正在组织申报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赠款项目(GBFF),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
三是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活动。威海荣成成功举办亚洲首届“天鹅保护国际学术交流会”,建立了“天鹅保护大家庭”国际网络信息交流群,为今后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加强天鹅栖息地和种群生态监测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山东东营成功举办首次在我国召开的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临沂蒙阴在COP15两个阶段,分享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此外,通过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宜可城等国际组织举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培训,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下一步,山东将继续深化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积极申报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宣传山东经验,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国际履约能力和合作水平,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山东力量。
中宏网记者:
“双碳”目标提出后,山东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加速。围绕这方面,山东下一步有何重点安排?
徐本亮:山东经济体量大,结构重,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均占全国1/10左右,全省降碳的责任重、压力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双碳”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下达“双碳”相关任务目标,在全国降碳工作中体现大省担当。“十四五”以来,全省将“降碳”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扎实推动各领域“碳达峰”政策规划落地见效,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持续推进工业能效水平提升,推动全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推广超低能耗、低碳建筑,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扎实做好碳市场履约工作。山东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数量与履约量均居全国首位,履约任务最重,通过全省共同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三个履约周期的履约任务。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计共有323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买入量1.01亿吨,成交额58.32亿元;累计卖出量1.33亿吨,成交额84.72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国首位。同时,在碳市场的市场调节机制下,山东推动一批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排放强度高的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提高了全省煤电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碳排放数据质量和履约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二、创新实施碳排放减量替代。2022年,山东率先实行新上“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政策,先后出台了《山东省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试行)》《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管理办法(试行)》,在确保“两高”项目碳排放总量只减不增的同时,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为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日照先进钢铁制造基地产能承接等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碳排放要素保障。2024年7月,又修订印发《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对替代源类型、减排量核算方法等内容进行优化调整。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计审核100个“两高”建设项目,通过减量替代减少碳排放约1000万吨。
三、全面推进各类试点工作。一是积极推动国家试点,山东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在国家进展评估全部取得优良成绩;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成功举办2024中欧(青岛)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4年全区气候投融资贷款83亿元;威海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入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二是探索推进省级试点。20个城市、20个园区、30个社区开展近零碳创建探索,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近零碳园区”、烟台市南长山街道孙家村“近零碳社区”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获选名单。三是持续推进碳足迹核算试点,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碳足迹试点的通知》,为重点行业全流程降碳提供支撑。
下一步,山东将进一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绿色转型,持续做好碳市场履约工作,继续加强“两高”项目碳排放源头控制,严格执行碳排放减量替代政策,加强碳足迹核算及应用,推动项目使用低碳技术、工艺和设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主发布中介绍到,山东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工作的意见》。其中多次提到了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能否介绍一下这两个中心情况,特别是在促进山东与太平洋岛国、加勒比地区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林海滨:太平洋岛国和加勒比地区是发展中国家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南方”的一员,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两大岛国区域。我国同两区域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始终相互支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山东与太平洋岛国、加勒比地区交流合作起步早,1998年山东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科斯雷州建立了友好省州关系,2009年山东代表团访问了巴哈马。2022年4月、7月,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两个“国字号”区域合作平台先后落地山东。这是国家对山东的信任,更是山东的责任。“两个中心”聚焦全球发展倡议,发挥山东优势特色,打造面向太平洋岛国和加勒比地区展示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国际合作载体。
“两个中心”落地3年来,山东在外交部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与太平洋岛国、加勒比国家交流合作全面起势。
一是由无到有,加强工作谋划。出台与太平洋岛国交往规划、与加勒比地区交流规划,明确未来3年山东与两区域经贸投资、农渔业等十大领域合作事项。支持聊城大学、济南大学建设中国-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推出《太平洋岛国研究集刊》《加勒比研究资讯》,强化了顶层设计和智力支持。
二是由少到多,扩大双向交流。“两个中心”落地以来,“请进来”“走出去”各类团组100余批600余人次,接待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所罗门群岛总理、库克群岛总理等政要访问山东,全面宣介山东绿色发展新成就,丰富绿色合作机遇。打造“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对话会”“中国(山东)-加勒比经贸合作对接会”“孔子家乡 好客山东”文旅推介会、“齐鲁中医药走进岛国”等10余项品牌活动,促进双方在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务实合作。
三是由小到大,深化经贸合作。通过实施“小而美”民生项目,助力山东优质品牌走进两区域,实现“好品山东”与两区域“双向奔赴”。支持省属企业、民营企业走进两区域拓市场,山东港口与斐济港口公司开展深海捕捞贸易合作,山东海洋集团与巴哈马农业和海洋资源部共建商品鱼种基因库,山左集团与巴巴多斯、圭亚那开展海洋产品养殖合作,恒岳公司承建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机场,信发集团在斐济开展铝土矿投资项目等,一批高质量合作项目拉紧了合作纽带。
四是由点及面,扩大各类结好。气变中心成立以来,山东与太平洋岛国各级友城数量从5对增加到14对,从覆盖3个岛国增长至7个岛国。加勒比中心成立以来,推动省内与加勒比地区签署各类友好协议10余项。山东省中医院与斐济南太平洋中医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太平洋岛国绿色发展合作联盟、中国-太平洋岛国职业教育联盟先后成立,进一步密切双方人文交流,增进了民心相通。
2025年迎来了“两个中心”成立3周年。山东将加强前瞻布局,推出更多公共产品,建设高水平智库,活跃经贸及人文交流,实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将链接两区域国际组织,推动“两个中心”走向国际舞台,并鼓励各市与两大地区城市缔结友城;将推动“两个中心”与上合示范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自贸试验区等高能级平台深入对接,承办机制性活动,全力推动与两区域交往持续“升温”,更好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气候外交,更好扩大山东生态国际合作空间。
(大众新闻记者 姜倩 摄影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