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真的是情人节吗?不是吧?那七夕是吗?它也不是!真的,这俩都不是,正月十五才是正宗的中国传统情人节!别急啊,听我一说你就明白了。这个号专讲传统文化,要是喜欢你就关注一下,每天更新。
先说这个2月14号,这个是西方的节日,最早应该是源自古罗马的牧神节。牧神是保护牧羊人和羊群的神仙嘛,当地人会在每年的二月中旬,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这是个头儿。
到了公元270年,罗马有个叫瓦伦丁小伙子,他信基督教。那时候罗马帝国的贵族特别反对基督教,那瓦伦丁信这个、就被抓了。看管瓦伦丁的这个典狱长呢,有个眼睛有病的女儿,瓦伦丁可能又懂点医术,就把这个姑娘的眼给治好了。
这个事传出去,就被贵族们给听说了,这等于是宣传邪教嘛,就决定把他给斩首示众。
行刑这天,瓦伦丁给这个典狱长的女儿写了封情书,情意绵绵、深情款款,然后就被处死了。这个姑娘也没办法,就跑到他的坟前种了一棵杏树,寄托情思嘛。这天就是2月14号,基督教呢就把这天定为“情人节”。
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里,就有一段台词说“明天是瓦伦丁节,大家要早起身,看我到你的窗口,做你的意中人”,可见在16世纪这个节在西方还挺流行的。
这个节是啥时候传进中国的呢?是在民国时期。1939年,上海的《电声·快乐周刊》在2月14号发了篇文章,标题是《勿忘二月十四日 情人节》,就从这儿开始吧,这个节才慢慢受到关注,不过还不流行。
它大火的话,是1993年,在一批商家的策划下,京城先刮起一波“情人节”暴风,好多企业都在报纸上登关于情人节活动的广告,像什么鲜花大派送,情侣套餐,情人节特卖,包括大酒店的“情人节浪漫夜”等等吧这些活动,那时候的报纸跟现在的视频网站差不多吧,那一下子就炸开了。
当时的《工人日报》上也有篇文章,里边有这么一句,说“去年还很少有人知道2月14号是什么日子,今年刚步入2月,青年男女见面时已经在问情人节怎么过了”,就连当时的《人民日报》上也有关于情人节的报道,这么一弄,它不想火都难。
可以说,如果不是商家和媒体炒作,这个节应该很难入中国人的眼,为啥呢?你看啊,中国人啥事都讲究吉利,不管办个啥事都喜欢看黄历,挑黄道吉日,无论弄啥都还都不能跟“死”这个字沾边,倒退几十年,过年时候谁在老人们面前说个“死”试试,那鸡毛掸子马上就得轮上来!
这个2月14号情人节啥情况,瓦伦丁和姑娘的事都还没开始,他就被公然处死了,这叫啥“情人节”?这在传统文化里,只能叫“忌讳”,哪有死了人了,还有庆祝的?不可能的嘛!中国的节讲究啥,得团圆美满,得安宁祥和,特别是跟家庭后代扯上关系的,更是一点沙子都容不下,你说对不对?
2月14号不是情人节,那就有人说了,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肯定没问题,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嘛,这个也不对。为啥呢?原因也简单,它不具备这个条件。
七月初七呢,算是古代人重视的七月“重日”,以前的人重视“重日”,像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对吧。所以这个七月七,也叫双七或重七,它是民间的七巧节,“乞巧节”等。最早源自古代的星纪崇拜,然后古代人才看着星星编出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不过就算有这个故事,它也不算情人节。
因为,它始终是古代女子们祭祀星神,祈求神仙赐给自己心灵手巧的节。那时候的女子,大多都是在家里绣个花、缝个什么东西对吧,谁家女儿做的好、绣得好,就会被别人高看一眼,能找个好婆家,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聪明伶俐、有双巧手。
你看它的习俗,基本上全是求巧的,像“吃巧果”、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还有斗巧、穿针、投针等等吧,都是向神仙求巧的,当然了,肯定也会有些小姑娘悄悄地向神仙求个好姻缘啥的吧。
男人们这天干啥呢?晒衣服和晒书。东汉的《四民月令》里就有“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的记载,有人人家都把好衣服拿出来炫富,还出了“赦隆晒书”的成语嘛,说郝隆年轻时候没衣服晒、也没书,他就晒肚皮,显示有一肚子学问。
你看男的女的各自忙各自的,没郎情妾意、也没诗情画意,哪里有情人节的样子呢?因为牛郞织女的话,就更扯了。要知道,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一点都不美好,据出土的秦简上写“戊申、己酉,牵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亡是逃走,说如果结婚千万别选戊申和己酉这俩日子,因为这两天牛郎娶了织女,结果不到三年,牛郎就抛弃织女离家出走了。
虽然后来经过文人的美化吧,这个事慢慢变了方向,但是整体来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是被拆散、离散的悲剧,跟着受害的还有他们的儿女,这咋能叫情人节呢?肯定不能算。
真正的情人节就得是正月十五,这天不单是传统文化的情人节,也包含了古代人极致的浪漫!为啥呢?
首先这个元宵节,最早源自汉代人对太一神的祭祀。据说汉武帝有年生了病,怎么都不好,就在正月的头一个辛日,在甘泉宫祭祀众神之首,太一神,然后他的病就好了。
从这儿开始,他就年年正月上辛日祭祀太一,就是《史记》里说的“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还下令,全天下人都得祭祀太一。颁行《太初历》以后,这个日子就从“上辛日”被移到正月的头一个月圆之夜,就是正月十五,全民夜祭嘛,肯定得点灯点火把,灯火通明的状态,这是前提。
正月十五祭神,为啥又跟情人节相联系呢?别急。喜欢看古籍或者古装影视剧的估计都知道,古代是有宵禁的,从史料上看,从周代就有了,《周礼》里,就有“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禁宵行者、夜游者”的记载,后来基本上历代都有。
差不多从晚上八点多就不准人外出,一直到早上四五点宵禁结束,这期间城门关闭,街上有兵丁巡逻,谁都不准在外边游荡,到明代,这种制度不但城市有,连小市镇里也有。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想出个门约会,那不可能。就有一个节没有宵禁,那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开始,元宵节都是消禁的,说“元宵不禁夜,自汉始”,这叫“放夜”,跟放假意思差不多。不但如此,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花团锦簇,男女老少都能出门,就连未出阁的大姑娘都能出去逛灯会“闹”花灯,平时不出门的女子们,在璀璨灯火的映衬下,也成了一道妩媚动人,旖旎多姿的风景线。
少男少女们晚上能出门,街上热闹非凡、灯光摇曳,歌舞升平,想不出点故事都难。这不故事就来了嘛。欧阳修就写“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才子佳人元宵节灯下相会的情景就有了;还有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光烛影里,少男少女一见倾心、眉目传情,你看这小浪漫不就出来了吗?
当然,还有不少好故事。比如宋代大词人李清照,跟她丈夫赵明诚,就是在元宵节赏灯会上认识的。俩人也是一见钟情,灯会结束后一打听,两家也算门当户对,也就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妇,圆满结局。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是元宵节赏灯的时候遇上了薛绍,一眼就相中了这个翩翩少年郞,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还有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下嫁给才子徐德言。南朝覆灭后,乐昌公主被掳走,夫妻分离之时,公主把一面铜镜摔成两半,一半给夫君,一半自己带着。相约以后每个元宵节,都在长安街上叫卖半拉铜镜寻找对方。
终于几年之后,徐德言在大街上遇到了个卖破铜镜的仆人,才知道乐昌公主沦为大将军杨素府里的歌姬。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杨素愿意成人之美,成全二人,这才使得夫妻团圆、双双还家,这个也是“破镜重圆”典故的由来,也是美满结局。
啥是情人节?无非就是美好的时间,遇上了美好的人,然后有了美好的火花,再相思、相约、相守,有个美好的结局,这才能叫“情人节”嘛!
如果一定要过情人节的话,就只能过这个元宵节,它才应该是中国人传统文化里,真正的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