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家长和老师开始了解到注意缺陷多动能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这类神经发育障碍。孩子在遇到学习问题时,不少家长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其是不是患上了多动症。
其实,对待儿童多动症,我们需要正视它、了解它,但没必要太过焦虑。
多动症的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活动过度,仿佛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冲动,说话做事不考虑后果。
多动症确实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管理,但患上多动症并不意味着孩子走上了“不归路”。他们的大脑工作方式可能与别人不太一样,但很多行为背后,是孩子们为适应这个对他们来说稍显艰难的世界所作出的不断努力,他们也是很聪明且值得被爱的。对此,我们应该积极破除对多动症的一系列误区。
如果孩子有多动和走神的情况,他就有多动症吗?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个孩子一天到晚都安静坐着,对周围事物没有好奇心,家长反而更应该担心。其次,孩子的好动和走神是否正常,区分关键在于其程度和频率;且孩子在疲劳或生病时,走神也在所难免。
正常的走神或多动,通常发生在特定情境下,比如课间休息后的第一堂课,孩子可能还没完全从玩耍的状态中恢复过来;或者偶尔,某个有趣的话题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导致他们暂时从课堂内容中跳脱开。但如果孩子的多动和走神频繁发生,且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人际关系甚至日常生活自理,那就需要家长多加关注了。
如果孩子多动和走神的情况已经影响了生活和学习,他就有多动症吗?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儿童多动、冲动和注意力缺乏可能是他们面临某些挑战的信号,涉及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多动症。
比如:锌缺乏、铁缺乏、贫血等都会影响儿童大脑运行效率,导致儿童注意力下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儿童可表现为冲动易怒,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儿童可表现为话少、少动、思维缓慢,容易和注意力不集中相混淆;自闭症儿童因为社交障碍,对学校、教室等社交场合的敏感性低,可能会在课堂上站起来、走出教室外等,容易和多动症的好动行为相混淆;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因为听不懂讲课内容容易转而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如果腺样体堵塞程度较高而影响大脑供氧,也会影响学习效率。但是,以上情况均不属于多动症。
孩子得了多动症,今后就无法取得大的成就吗?
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多动症儿童也是如此。多动症儿童在好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同时,往往也精力旺盛、勇于尝试新事物、思维活跃,可能更适合做一些时间自由并有创新性的工作。因此,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对多动症儿童是非常需要的。
多动症是需要医-校-家长期、联合管理的慢性疾病。但目前,相关管理在诸多环节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医疗方面
目前多动症主要由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中医科、精神心理科或小儿神经内科等医生负责。多动症需要与多种疾病相甄别,有些疾病还涉及不同学科;治疗方面,除了传统药物治疗,多动症儿童还需进行大量行为治疗及心理治疗。因此,相关诊疗对医生的知识储备、知识更新及各学科间的联动要求较高,需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目前,具备诊断条件的医院多集中在二级及三级医院,且在多动症高达5%~10%的发病率的对比下,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也日益凸显。
笔者所在的医院学习困难门诊一号难求,有些检查甚至需要预约1~2个月。与此同时,详细的病史访谈对于多动症的诊断尤为重要,但有限的就诊时间与相对较大的就诊量间的冲突无疑也会增加误诊或漏诊概率。
笔者所在科室曾接诊过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儿童。1年前,这名儿童曾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多动症,来我院复查时,医生在病史询问时得知,儿童的母亲在1年前去世,该事件与此名儿童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时间线完全吻合。经过详细询问及评估,这名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症状并非由于多动症,而是生活事件带来的情绪问题。
因此,准确诊断多动症,需要医生对儿童进行全面且详细的病史询问。针对这一现状,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实施三级转诊制度,建立标准化的儿童多动症诊疗专科门诊等措施,是该领域未来专业化管理的趋势。
学校方面
目前,教师队伍对多动症的了解仍然不足:如有些教师没有听说过多动症,认为儿童出现相关行为就是学习态度不好,对儿童进行惩罚、否定,加重多动症儿童的精神创伤;有些教师谈多动症色变,将多动症儿童与特殊儿童画等号;有些对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认知只停留在微量元素缺乏层面;有些虽然了解多动症是一种疾病,但认为“只要吃药就能好”,对教育和行为矫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相对而言,多动症儿童需要对行为规范要求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和较多的正向鼓励。比如,在不打扰课堂纪律或其他人的情况下,适当允许儿童在座位周围进行幅度稍大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体验、总结,因材施教,在和风细雨中帮助多动症儿童与周围环境和平共处。
家庭方面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儿童遇到挫折及困难时的心灵港湾。
笔者曾在医院急诊科收治过一名儿童,家长在辅导作业时因对其不满而对其实施体罚,导致儿童受伤。医院社工组织介入,对儿童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对家长进行科普宣教后,家长才了解到多动症这一疾病。以往,儿童多动症多接受精神类评估,很多家长容易将其视同精神疾病,对多动症这一诊断讳莫如深,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有些家长也认为多动症“只要吃药就能好”,对家庭教育和行为矫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多动症儿童的治疗中,我们尤其看重“父母课堂”,它有着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的作用。
其实,无论怎样的行为矫正原则,其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就是看见-接纳-帮助,展开来讲就是看见孩子的困难,接纳孩子的情绪和不足,调整至和孩子水平相一致的预期,制定孩子“翘翘脚就能够到”的目标,帮助孩子逐渐成长,实现自我。家长和老师们要正视多动症这一疾病,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过度焦虑,要相信多动症儿童也会有灿烂的明天。
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 方芳 张慧慧
编辑:魏婉笛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QG1Z214】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