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汽车发展势头愈发强劲。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3143.6万辆,同比增长4.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

中国汽车行业稳定发展的当下,众多车企面临关键问题:如何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探讨这个问题,比亚迪(01211)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样本。近期,关于比亚迪负债规模高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致使不少人对采取高杠杆模式经营车企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疑虑。

然而,仅仅依据负债这单一指标就对企业发展前景下论断,显然有失偏颇。原因是汽车产业作为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从生产设施的建设、先进技术的研发,到市场拓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使得大规模融资成为了车企的必选项。

另外,企业负债形式多样,合理的负债结构,是企业实现稳健运营的关键要素,不仅不会成为发展的阻碍,反而能为企业前行提供有力支撑。

高负债为国际头部车企常态

以2023年全球头部车企负债数据为参考。大众集团当年营收2.5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总负债高达3.22万亿元;丰田营收2.15万亿元,总负债达2.61万亿元;通用汽车营收1.24万亿元,总负债为1.48万亿元。不难发现,这些头部车企的总负债均超过营收。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根据负债营收比指标,国内头部车企的杠杆率相对较低。2023年,上汽集团、吉利控股、比亚迪的总负债分别为6637亿元、4517亿元和5291亿元,其总负债规模均未超过营收规模。以国际视野看,相较于国际巨头,上汽、比亚迪等国内头部车企总负债规模相对业务体量合理,并非高负债水平。


拆解有息无息负债差异:高负债≠高风险

再“拆解”车企的负债结构。从利息支付角度划分,企业负债可分为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其中,有息负债是企业的财务负担;而无息负债主要源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部分可转化为收入,且无需承担利息成本。

2023年,丰田、福特、大众等全球主流车企有息负债规模大,如丰田有息负债规模达1.7万亿,占比67%。


国内车企中,长安、塞力斯、比亚迪等车企的有息负债规模和占比优势明显。其中,比亚迪有息负债303亿占比6%。在车企运营过程中,注重优化债务结构,合理控制有息债务规模,能够使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和经济不确定性时,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无息负债同样是衡量企业财务稳健性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与供应商的合作体量越大,应付账款总额也就越高。

衡量应付账款规模是否合理,不能孤立看待,需结合企业营业收入进行分析。2023年,赛力斯、东风集团、长安等车企的应付账款占营收的比例达到或超过50%,而比亚迪仅为33%。这说明,相较于自身营收规模,比亚迪未支付给供应商的货款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良好平衡能力。

同时,比亚迪与供应商的合作账期为128天,在国内主流车企中是最短之一。这一数据反映出比亚迪能够更好地保障供应商的合理权益,维护了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为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供有力支持。


透过负债看车企发展内核

合理的负债结构,彰显车企财务管理智慧,不过这仅是发展的一个方面。从静态负债分析转向动态发展进程,能发现车企运用财务杠杆获取资金,合理配置资金,助力自身持续技术创新,升级生产设施、扩大产能,构建起契合自身的独特发展模式,以此提高销售收入和经营现金流,从而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形成良性循环。

以比亚迪为例,2023年和2024年的汽车销量分别达到302万辆和427万辆。强劲的销售表现为比亚迪带来了丰厚的经营现金流。财报显示,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分别达到6118亿元和5240亿元。充足的经营现金流,使得比亚迪不仅能够按时足额偿还到期债务,还能助力其在全球市场抓住更多发展机会。因此,简单地将“高负债”与“高风险”划上等号是非常片面。

结语

重资产行业,企业合理增加财务杠杆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企业合理管控负债结构,能够做到既保障自身发展需求,又维护供应链稳定,从长远看,合理的负债结构为企业积累了核心竞争力,带来广阔发展前景。因此,市场和投资者应理性看待车企的负债情况,关注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避免被片面解读误导。

本文源自:智通财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