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旧称“寮国”,是一个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内陆国,总面积约23.68万平方公里。老挝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民经济主要依赖农业。老挝出口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和矿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主要为能源和各种工业品。老挝的对外贸易国主要有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以及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老挝对外贸易主要依赖海运,由于是内陆国,只能选择借港出海。
借港出海指的是借用其他国家港口,需要支付港口的使用费用,无形中增加了商品的成本。而老挝出口商品本来就是竞争力不足的矿产品和农产品,运输成本的增加,意味着竞争力下降,会降低老挝商品的出口量。因此内陆国的地位始终制约着老挝经济发展。其实老挝距离南海并不远,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但却被越南领土隔开。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老挝距离南海最近的地区恰好连接着越南中部最窄的地区。那么老挝距离南海只有50公里,在漫长的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得到出海口呢?
第一,地理原因。老挝北部和中国接壤,南接柬埔寨,东接越南,西北接缅甸,西南毗邻泰国。老挝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北部和我国的滇西高原相连,属于我国滇西高原向东南亚的延伸。老挝北部的平均海拔1200米到1400米,多座山脉海拔超过2500米。老挝最高峰比亚山位于北部高原地区,海拔2817米。
老挝东部和越南相连的地区是长山山脉,整个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从老挝北部高原一直延伸到越南中南部,长约1100公里。长山山脉平均海拔1200米,高峰在2000米以上,其中莱岭为最高峰,海拔2711米。
老挝的平原分布在国土的西南部,和泰国的平原连成一片,东部虽然距离南海很近,但交通受到长山山脉制约。长山山脉不仅是老挝和越南的分界山岭,还是湄公河与南海水系的分水岭。老挝向东和越南的交通,主要通过长山山脉的几个山口,比如骄诺山口、穆嘉关、辽保山口等等,都是老越之间的著名隘口。现在老挝和越南之间的道路就是通过这几个山口,在历史上,无论是老挝向东发展,还是越南向西发展,都受到山脉制约。由此可以说,地理因素制约了老挝向东发展。
第二,历史原因。公元前五世纪时期,大量藏缅语系和侗泰语系的部落迁徙到老挝地区,其中就包括老挝人的祖先哀牢人。历史上老挝地区出现过哀牢国,兰仓国等古国。但实际上老挝发展缓慢,这些古国实际上只是部落国家。唐朝时期,老挝地区出现了“昆仑国”。709年,昆仑国遣使到中国,还进贡了礼物。当时老挝东部,也就是现在越南中北部,还属于中国王朝的直属领土。早在秦朝时期,就将越南中北部纳入了版图,归属象郡管辖。汉朝时期,在越南中北部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从秦朝到五代十国时期,越南中北部都是中国王朝的直属领土,越南独立后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或“郡县时代”。中国的国力强大,当时老挝不可能越过中国直属领土濒临南海。938年的“白藤江之战”,吴权击败中国南汉,建立吴朝,是越南脱离中国之始。
越南独立后,实力仍然不可小觑,对中国王朝称臣,在东南亚却称皇帝,还效仿中国朝贡制度,多次迫使老挝地区的哀牢,牛吼等国向越南称臣。当时老挝还没有统一,受到了越南的打压。
直到1353年,老挝法昂王建立澜沧王国定都琅勃拉邦,老挝出现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此后老挝逐渐走向了强盛。老挝统一之后,开始向东扩张,和越南陈朝爆发了长期的战争,越南依靠长山山脉的隘口,挡住了老挝的多次进攻。到了15世纪,老挝和越南的后黎朝继续交战,受到地形制约和国力影响,老挝也无法突破长山山脉。
而越南方面,也很难向西扩张,可以说长山山脉就像一堵墙,挡住了老挝,也挡住了越南,因此越南历史上一直不断向南扩张,成为了一个版图狭长的国家。1707至1713年,老挝澜沧王朝爆发继承危机,分裂成了三个国家,分别是北部琅勃拉邦、中部万象和南部占巴塞。老挝分裂后,国力一落千丈,更加无力向东扩张。
老挝东部和北部是山脉,西南部连接泰国的地区是平原,这就导致泰国向老挝扩张更加容易。1778年至1893年,琅勃拉邦、万象和占巴塞,都被泰国控制。19世纪中后期,法国殖民越南和柬埔寨之后,发动法暹战争,打败泰国,迫使泰国将老挝割让给法国。法国按照当时越南实际控制范围划定了越南和老挝的边界。1954年,法国在奠边府战役中失败,被迫签署日内瓦协议,承认老挝独立。此后老挝成为独立国家,边界正式形成。综合这两方面因素,老挝历史上没有得到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