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閣帖》(局部)
书法专业博士在学术研究与实际创作能力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教育体系、学术导向、评价标准和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
### 一、**学术化教育体系的局限性**
1. **重理论轻实践**
当代书法博士培养通常以学术研究为核心,课程设置侧重书法史、美学理论、文字学、艺术批评等领域,而对书法技法的系统性训练相对不足。博士生需投入大量时间撰写论文、分析文献,导致实际书写练习时间被压缩。
*案例*:部分院校的书法博士课程中,临摹与创作仅占学分的一小部分,而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学术课程占主导地位。
2. **技术训练的断层**
传统书法传承强调“师承”与“日课”,需长期临摹经典碑帖以锤炼笔法、结字与章法。而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下,书法博士的选拔更看重学术潜力(如本硕阶段的论文成果),而非实践能力的严格考核,导致部分学生入学时技法基础薄弱。
---
### 二、**学术评价机制的导向偏差**
1. **论文成果优先**
博士毕业的核心标准是学术论文(如CSSCI期刊发表),而非书法创作水平。学生为完成论文指标,不得不将精力集中于文献梳理、理论建构或跨学科研究(如书法与心理学、数字媒介的结合),对技法精进的投入自然减少。
*现象*:某些书法博士的论文探讨“书法与当代艺术跨界”,但其实际创作仍停留在形式模仿阶段。
2. **展览与学术的割裂**
尽管部分院校要求博士参与创作展览,但展览评价标准常与学术研究脱节。评委更关注作品的“创新性”或“观念表达”,而非传统技法的严谨性,导致学生追求“观念先行”而忽视基本功。
---
《龙藏寺碑》明拓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三、**书法学科定位的模糊性**
1. **艺术性与学术性的矛盾**
书法作为学科,既属于艺术创作范畴,又被纳入人文社科研究体系。部分博士在身份认同上倾向于“学者”而非“艺术家”,更注重逻辑思辨能力而非艺术表现力。
*例证*:书法博士论文常引用西方哲学理论(如现象学、解构主义)分析书法,但其创作却难以体现理论深度。
2. **跨学科扩张的副作用**
为拓宽学科边界,书法研究常与考古学、社会学、数字技术等领域交叉。这种“泛学术化”趋势可能导致学生偏离书法本体(如笔法、墨法、气韵),转向方法论层面的空泛讨论。
---
### 四、**社会环境与功利心态**
1. **速成文化的侵蚀**
书法教育产业化催生“速成班”“展览冲刺班”,部分学生为快速获取学术身份(如博士头衔),选择“走捷径”:专注论文写作和人际资源积累,而非沉心修炼技法。
2. **展览机制的异化**
当代书法展览追求视觉冲击力,导致“展厅体”“拼贴书法”盛行。部分博士为迎合展览审美,刻意追求形式夸张或材料实验,反而弱化了传统书写的纯粹性。
---
董其昌行书跋赵孟頫《水村图》,故宫博物院
### 五、**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1. **文化根基的流失**
古代书法家多兼具文人修养(如诗词、金石学),而当代书法博士的知识结构偏重现代学术范式,缺乏对古典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导致创作中“技”与“道”分离。
*对比*:启功、沙孟海等学者型书家兼具学术与创作能力,因其成长于传统文化语境;而当代博士多在“碎片化阅读”中接受传统,难以内化其精神。
2. **数字技术的冲击**
键盘输入取代手写、AI书法软件的普及,削弱了年轻一代对笔墨的敏感度。博士群体虽研究书法,但其日常书写仍依赖电子设备,手感训练不足。
---
### 结语:破局需重建“知行合一”
书法博士“写不好字”的本质,是学科建设中“术”与“学”的失衡。解决路径需从教育模式改革入手:
- **强化实践考核**:将临摹与创作水平纳入博士录取及毕业标准;
- **倡导学者型书家培养**:鼓励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互渗透(如基于自身创作经验的博士论文);
- **重建文化语境**:通过诗词、篆刻等辅助课程深化传统文化修养,避免书法沦为纯技术或纯理论的对象。
唯有让学术回归“手脑并用”,书法博士才能真正成为传统的继承者与创新者。
配图来源:书法研究
编辑:兰风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