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杭州“六小龙”被冠以“神秘东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飓风,当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AIGC等硬核科技从西子湖畔走向世界竞技场,浙江——因杭州这座被互联网基因浸润的城市,正在孵化一场静默而汹涌的科技革命。今日起,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杂志、世界浙商客户端联袂推出“科技新浪潮”大型系列报道,揭开新时代浙商军团破局全球科技博弈的密码。
今天推出“六评六小龙”第一篇,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创新东风第一枝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乙巳蛇年新春,以DS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一时震惊长城内外,也撼动了大洋彼岸。“六小龙”中,深度求索偏重于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其他五家则更多体现在转化应用的产业创新: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科技是机器人的制造,而游戏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信息,则是涉及文化、医疗和设计等方面的服务(服务业也是产业)。“杭州六小龙”的崛起,不但彰显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趋势,更是昭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新实体经济、数智新经济的发展前景。“杭州六小龙”现象将进一步坚定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目标导向,也为推进“创新浙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和斗志。对杭州和浙江来说,更是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的创新驱动发展,是该得到了这么一个爆发点了。除了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持久投入以外,“六小龙”的崛起,也证明了浙江和杭州“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但是我们也不要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说什么我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原始创新,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对美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弯道反超”,这显然是言过其实了。创新永无止境,竞争永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要始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百年变局”,抱有足够的客观理性和谦卑敬畏。时代创新变革大潮之下,谁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谁也不可能永远“独步天下”。我们要的是稳扎稳打的务实、永不言败的坚韧、勇立潮头的进取。
为了保持和发展这一良好势头,政府要做什么?我以为是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富的舆论氛围,提供有利于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的制度供给。除了乘势推动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的新知识新技能、提升全社会的数智化素养之外,还要引导全社会将高质量发展的注意力和突破口,进一步向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聚焦。数字经济要向“人工智能+”的数智经济演化,实体经济要向成功实现数智化转型的“新实体经济”演化。
作为实质性的抓手,一是要搞活创新人才的培育、引进、使用和激励的体制机制。跳出习惯思维陷阱,创新人才柔性管理。对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所谓“走穴”,不但不能打压,而且要想方设法通过完善定时服务、转化增值、利益分享等市场化、规范化的契约管理,将有限人才的最大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并合理合规、堂堂正正地取得相应的创新收益。要坚决破除形形色色的人才部门、单位甚至个别领导的“所有制”,防止用道貌岸然的“政治正确”和事无巨细的陈规陋习,扼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二是要大力促进平台资源的社会共享。现代社会的科技创新,固然需要个别天才、核心人物的灵光乍现和奇思妙想,但真正取得经过可靠证明或证伪的创新或试错成果,肯定要有团队和平台的参与和协同。体制内的团队和平台资源雄厚,但由于较为深厚的行政色彩,往往很难充分发挥其作为创新策源地和“大舞台”的作用。特别是遇上不愿甘当“后勤部长”的外行领导,这些难能可贵的资源条件,就很有可能被低效利用甚至是不为(创新)所用。为此,必须深化各类非企业的技术中心、实验室、大装置以及高校、院所、基地等面向“创新浙江”主战场的创新改革,解放科技创新力和生产力。
为了保持和发展这一良好势头,对“杭州六小龙”有什么期待?
期待之一是专注。平心静气、心无旁骛,专注于手头正在做的创新事业。老话有言“人怕出名猪怕壮”,炸裂的明星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今年1月13日(甲辰年腊月十四),我曾就“杭州六小龙”写过一篇文章,文章虽然标题为“再来几个‘马云’又如何?”主要还是讲“四小龙”“六小龙”的。我的意思,画虎画猫、成龙成虫,现在都还没有定型,“七国争雄(还有一个Rokid的AI眼镜)”还要争,“三国演义”还要演,大浪淘沙、泥沙俱下,谁是真英雄,谁是伟丈夫,还要经过科技比拼和市场竞争的反复锤打和考验。千万不要狂,也千万不要飘,谁能走到最后,咱们“骑驴看唱本——还要走着瞧。”
期待之二是人文。科技的创新和市场的拓展固然紧要,但事在人为,团队的进取心和凝聚力一定意义上更为重要。虽然企业是经济组织,追求利润等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有远见的企业家都会意识到,经济是活生生的人参与其中的创新创业创富活动,而每个人都是有思想、有行为动机、有价值观的取向、偏好和追求的。DS团队就是一批“科技原教旨主义者”,他们是有初心、有情怀、有使命感的。无数创业史早已证明:缺乏人文精神滋养的企业,很难成为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在创新创业创富的过程中也是很难做得强、走得远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又一波科技大潮涌起,或如DS创始人梁文锋所言:“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创新东风第一枝,弄潮儿向涛头立,吾辈国人当自强!
来源:《浙商》杂志 文 | 刘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