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

窗明几净,红灯笼高悬,医院的楼道洋溢着新春的气息。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脏移植病房外,春联醒目,医护春节在岗,工作忙碌、行色匆匆;病房内,两位正月初十(2月7日)刚刚移植了肾脏的患者,状态良好,正在平稳恢复中。


春节期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脏移植病房外,医护人员在岗忙碌。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对于门同义来说,这是他几千例移植手术中的两例,“对我来讲,这是我的工作常态。”

对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来说,却是器官移植领域的“新生”实践。

2023年7月,国内器官移植知名专家门同义退休后,被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聘为学术副院长、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心首席专家执行主任和泌尿外科主任。

“器官移植是21世纪医学皇冠上的明珠。”门同义说,“之所以说是皇冠上的明珠,是因为器官移植技术尖端而复杂,是医院综合实力的充分体现。”

“我注意到附属医院对器官移植工作非常重视,这充分说明医院对器官移植重要性的认识很到位、建设思路非常清晰。”门同义说,他刚来时,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具有心、肺移植资质,但尚未获得肝、肾移植资质。而且心肺移植的工作也未能充分开展。

他加入医院后,在院党委和院行政的领导下,对全院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和协调,并开始了申请肝肾移植资质的系统而全面的准备工作。

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最新的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认定结果,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获批肝脏和肾脏移植资格。

附属医院也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具备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四项器官移植资格的医院,实现了附属医院几代人的梦想。

门同义介绍,获到资质以后,2024年12月移植手术全面铺开,截至2025年2月8日,附属医院已成功完成4例肝移植、9例肾移植,心脏移植也已累计完成8例,肺脏移植累计完成4例。

2024年底,接受肾移植手术近三周后,患者小张(化名)等五位肾移植患者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出院标准,重获“新生”。

身体的疼痛、生活的困扰已成过去式。“移植康复后的生活是我曾经不敢想的。”小张哽咽:“感谢附院医护人员给我新的生命。我一定珍爱身体,享受美好人生。”


患者们为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移植团队送上锦旗。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移植的成功,离不开器官的捐献。在“新生”的背后,是配型成功后,毫不犹豫签下的捐赠书;也是家属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作出捐献的无私决定。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蔡超曾多次鼓励医护团队:“医学就像一道光芒,它会照亮社会,照亮每个患者的心灵。移植手术的成功,帮助患者和他们的家庭重拾幸福,这是医院移植团队和各科室协同努力的成果。”

门同义表示,作为医生,帮助患者摆脱病痛是最幸福的事。感谢患者选择和信任附属医院移植团队。

他说,器官移植作为高精尖的专业领域,必须建立一个团队,并不断培养后备人才。“我们对附属医院移植事业充满信心。目前,有关移植人才培养的一年、三年、五年计划均已制定完成,包括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移植和器官获取组织(OPO)等方面......”

走出肾脏移植病房,在对面,挂着一副蓝色标牌。

“祝您早日康复”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