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是太平鼓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母亲河畔的什川梨园,百姓依托古梨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闲适富足。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惊喜,“春有百花秋有果,冬天就来赏民俗”。每到春节期间,兰州鼓子、太平鼓、铁芯子、舞狮舞龙、划旱船、什川灯火等非遗年俗就会精彩亮相。

灯火映千年

解密花灯渊源的文化密码

灯火是各种造型纸灯的总称。什川的灯火从设计、造型、编扎、绘画都独具一格,以其数量繁多、造型美、绘画古朴、色彩淡雅而博得群众喜爱且远近闻名。“什川灯火”又称“花灯、彩灯”,是什川春节社火独有的特色民俗。什川花灯的种类不断丰富,有宫灯、龙灯、莲花灯、盆景灯、鱼灯、十二生肖。早在2017年,“什川灯火”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终一生,成一事。“什川灯火”市级传承人魏世发始终牢记父亲嘱托,坚持钻研花灯技艺,并致力于改良创新。“我们祖辈几代都是木匠,我从小看着父亲做花灯,耳濡目染,对花灯情有独钟。从十八岁开始,我就跟着父亲做花灯,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把它传承下去,这是我的使命,也是作为传承人的义务。”魏世发说。

魏世发介绍,制作花灯时形状和骨架十分重要,搭配要合理,符合它所包含的寓意。比如“五谷丰登”,里面就要扎上西瓜、桃子、玉米、稻谷等;“年年有余”,就要扎上莲花和鱼的装饰,更加生动形象。根据当地习俗,每年正月十一、十二晚上都要耍花灯,他从腊月开始已经做了8对16盏花灯,都已归整摆放,等待社火队“接花灯”。

匠心制作

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在魏世发家,前来参观和认领花灯的年轻人络绎不绝,院中一排排漂亮的花灯让人赏心悦目。制作花灯非常有讲究,当记者问到制作花灯的重点和流程时,魏世发拿起准备好的材料边做边说:“花灯的制作工序也是非常严谨的,一是取材,购买细竹、铁丝、彩纸等材料;二是截篾,按花灯的大小截取篾条所需的长度;三是编织,用软纸搓成纸捻,蘸糨糊将篾条依造型在连接处扎紧晾干;四是糊灯,取好纤维、有韧性的绵纸或绸纱进行裱糊;五是彩绘,根据灯型所需,进行彩绘,图案有人物、八仙、山水花鸟、仕女等;最后是装饰,在周边分别饰以花边,然后粘贴上一周排须,再配以彩球、彩穗等,这样一盏花灯就算完工了。”听完介绍,大家对花灯的制作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场有年轻人称要拜师学艺,魏世发当即收徒,表示一有时间就让他们来跟自己做花灯,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什川灯火”传承下去。

“我特别喜欢花灯,今天来魏老师家参观,真的非常震撼。看魏老师做花灯,还是有难度,但我还是想学习做花灯,希望做出漂亮的花灯,把这份美好与祝福传递下去。”魏德轩说。

守护灯火之光 点亮民俗之魂

苏义鸿是“什川灯火”的县级传承人。他在制作花灯时,对花灯的工艺、材料进行改良,同时还结合花灯寓意,绘画十二生肖、山水等图案,增加花灯的灵动性。

苏义鸿介绍,花灯一般都用蜡烛,以前扎骨架用的是糨糊,比较容易松动,所以今年制作花灯骨架时他选择了铁丝,工艺上使用电焊,让花灯牢固耐用。花灯的纸面也升级为丝绸面,彩穗也由原来的纸穗升级为丝绸彩穗,还将古诗句用书法写上去,非常精致。这样做的花灯,不容易划破,便于保存,且可长时间使用。

谈及“什川灯火”的保护和传承,苏义鸿说道:“希望能够加大对‘什川灯火’的保护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花灯,积极参与进来。我也会毫不保留地把制作方法、工艺教给大家,把我们的这个灯火很好地传承下去。”

守住民族记忆,传承文化瑰宝。近年来,皋兰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成功申报了“什川灯火”、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铁芯子制作技艺、皋兰曲子戏、皋兰民歌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今后,皋兰县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努力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

通讯员 杨雅丽 王俊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