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非遗大国,从传统技艺到传统礼仪、节庆,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

  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成为更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国人文化自爱汇成强大需求支撑最鲜活的证明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程程


幼儿英歌队在广东汕头潮阳区“中华英歌 舞动潮阳——2025年春节潮阳英歌嘉年华活动”中表演(2025年2月2日摄) 姚军摄 / 本刊

  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这个年复一年我们身在其中的节日,更加焕发着经久不衰的活力,向世界展现出一套“中国式生活哲学”。这一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羌年”等3个遗产项目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是非遗大国,从传统技艺到传统礼仪、节庆,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有高达1557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持续提升,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扎实有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各个层面,全社会保护传承和传播弘扬非遗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活态传承激发“生命力”。非遗馆中,观众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工坊里,人们连连赞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巧妙融合;院校课堂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给师生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素养;互联网空间里,非遗之美频频刷屏;景区内,非遗亮眼而生动;文化交流路上,非遗始终是重要的角色……近些年,人们对非遗的热爱始于欣赏和赞叹,成于体验和感知。非遗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度契合,相互成就。

  创新模式激活“发展力”。近年各地依托非遗资源,在对核心技艺保护和传承基础上,对非遗艺术衍生产品进一步持续开发,通过创新“非遗+”模式,打造乡村文化产业新形态,帮助村民在家中就业,增加收入。目前,涉及1721个县域、9100余家的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名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

  古为今用释放“文化力”。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非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作用。如今,非遗与文创、影视、短视频以及各种新技术跨界融合,正助推其以更开放、更时尚的姿态,登上国潮“顶流”。

  海外传播扩大“影响力”。44个世界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展示了“中国色彩”。2022年由中国旅游报等多个单位联合发布的非遗在海外短视频平台的影响力报告表明,在海外某短视频平台上中国非遗相关内容视频的播放总量目前已达到308亿次,其中武术、春节、木兰传说等被遴选为最具热度的中国非遗。中国非遗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故事、聆听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

  非遗连接起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记录着穿越时空的历史变迁,是文脉相传的活态展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讲好中国故事,非遗是重要切入口之一。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他们践行“两个结合”,引领非遗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保护新篇章,让非遗在新时代展现蓬勃生机、绽放新的光彩。

  找到更多“打开方式”

  跟春节一样,许多非遗陪伴在我们的日常当中。它是博物馆中静展其华的漆器,是村落建筑间跃然檐下的木雕,是家家户户门前传递祈愿的镇宅门神;是寻常巷陌间,人们吃的茶、品的菜、穿的绣、听的乐。

  近年来,通过融合、引入多元的现代传播方式,非遗传播的声量不断扩大。

  从2015年创建账号至今,李子柒这位90后博主已经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视频平台,发布了上百条有关非遗技艺的视频,让海内外无数观众了解并爱上了中国“非遗”。

  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每3秒就诞生1条与非遗相关的视频。截至目前,抖音平台发布“国粹范”话题9.1万个视频,播放量达26.3亿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80后、90后、00后网友对非遗、东方美学的流连忘返。

  除了短视频、直播平台,游戏、影视剧也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渠道。游戏《原神》的剧情PV《神女劈观》吸收了传统戏曲的元素,用“中式美学”惊艳了全球玩家;从综艺《国家宝藏》《舞千年》,到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鬓边不是海棠红》……非遗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王杰认为,非遗让传统文化更有“烟火气”。通过网络媒介传播,不但契合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

  非遗,不仅是技法之精巧、工艺之复杂、效果之精湛,其中的文化味不可或缺。

  一把油纸伞,撑开是烟雨朦胧,合上便晴空万里。浙江省非遗富阳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闻士善介绍,制造一把油纸伞需取材于生长6年以上的竹子,前前后后经历100多道工序。“慢工出细活,工艺经得起琢磨,才能让更多人体会到美感。”

  “国潮”爱好者林弦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穿汉服撑油纸伞的照片。她说定制一把油纸伞除了挡风遮雨,还可以在上面写下诗词、画上水墨画,美好的心意有了更多承载。

  非遗成就新国潮。不论是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被缩小成时尚纹样印在手机壳上,还是绣在年轻人T恤、背包上的苗族刺绣,抑或是响彻南北的秦腔、昆曲、侗族大歌……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成为更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要求,“挖掘中国文化、中国记忆、中华老字号等传统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新生消费群体消费取向研究,创新消费场景,推进国潮品牌建设”。人数超过3亿的中国Z世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消费力拥抱非遗。

  在受访专家看来,近些年通过系统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已经全面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保护传承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林舞龙”表演亮相上海张园(2025年1月25日摄) 刘颖摄 / 本刊

  哺育文旅新景象

  非遗是传统的。时值春节,各地非遗民俗文化、非遗手工技艺等体验活动展现出极高的人气。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广东醒狮、闽南游神、西北社火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民俗活动,以及簪花、扎染、剪纸、宣纸、漆扇等充满创意与匠心的非遗手工技艺体验,吸引了众多节日游客。

  非遗也是时尚的。每年正月十三前后,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如期举办。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马街书会是一场民间曲艺盛会。如今,不在年里,人们通过现代技术也能充分感受到这项民俗的喧腾与热烈:千亩麦田上、熙攘人群间,耳可闻唱和、手可触琴弦;戴上VR(虚拟现实)设备,人们“瞬移”至马街书会现场,请民间艺人“亮书”,跟学曲目唱段。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介绍,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茶和天下共享非遗”主题活动等非遗展示交流平台,非遗与科技融合产生的互动产品越来越成熟。沉浸式体验成为人们回到非遗所在环境的一条“高速路”。

  打开地图,眼前可看到一场场“非遗+旅游”的双向奔赴。

  在广西融水梦呜苗寨民俗风情体验园欣赏苗族芦笙舞表演,在山东济南百花洲景区看一场精彩的皮影戏,在广东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的非遗大师工作室赏购非遗手工艺品……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开发出新场景。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印发,提出融入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产品、培育特色线路等8项重点任务。2024年,全国各地密集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孵化“非遗+演艺”“非遗+旅游商品”“民宿+非遗”等业态,以非遗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旅游促进非遗传承传播。

  学习传统技艺、购买非遗特色文创、“打卡”非遗特色小镇、体验传统服饰妆造等旅游业态新意不断,“非遗+旅游”成为代表性的文旅融合模式,游客获得了丰富、独特的旅游体验,非遗的创新性传承保护也找到了有效途径。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更体现在人们的自觉选择和生活体验。

  在贵州,“村超”“村BA”“村T”等一系列“村字号”活动创新不断,火爆出圈。浓浓的“村味儿”不仅在赛场和秀场上,更在原汁原味的山村生活里。这种真情流露,打动了众人,游客们纷纷寻味而来,品味以少数民族非遗为代表的乡村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认为,振兴手工和激活民俗是保护非遗、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依靠群众力量开展乡土艺术活动,既能实现非遗保护,又能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动力。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国人文化自爱汇成强大需求支撑最鲜活的证明。新时代传承保护非遗,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厚家底”,用精神气、人情味、创造力去哺育文旅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使其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从传承人到更多人

  非遗可以是一种技艺。是木结构建筑营造里让古建筑千年不倒的组合智慧;是一根丝线劈成64股的顾绣之精细;也是采金为丝,嵌玉缀翠的花丝镶嵌的华丽。

  非遗也是一种传承的匠人精神。世代相传的手工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让我们目睹那些沉静专注的节奏,得以与绵延不绝的美和生命力共鸣。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匠人和传承者的初心与坚守弥足珍贵。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在各自的领域,传承人们探索适合的方式,不断拓宽非遗项目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推动传统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机,古老的、美好的技艺正在成为当代生活的一部分。

  在四川成都,人们在房前屋后遍植翠竹,更用竹子制作出许多或实用或精致的竹制品,形成独具特色的竹文化。白梓忆2020年从海外留学回国后,在成都崇州市的朱利原乡非遗文化园开启创业历程,不仅传承道明竹编、怀远藤编等非遗技艺,还创立了6个非遗大师工作室,越来越多实用又新颖的非遗作品从这里走向市场,短短几年营收突破了千万元。

  年轻人为非遗传承增加无限可能。曾经在广州从事互联网工作的90后张哲翰,回到家乡潮州后转行成为潮州抽纱的“绣工”。他尝试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靠拢,将抽纱绣、绒绣等技法应用到手提包、耳环、围巾等日用品上,还推出一系列轻量化的潮绣文创,吸引更多人关注。

  坚守源于热爱。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动想方设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社交媒体和网络视频平台已经成为许多传承人传承非遗的“第二现场”。他们或走进直播间,跟网友互动,回答提问、普及非遗知识,或利用短视频展示非遗技艺,销售非遗产品,传承传统文化。

  打铁花“跑酷”、漆器制作、香云纱制作……仅在2024年,就有多项非遗借助网络视频平台“爆火出圈”。在这个过程中,非遗产品也在大众中打开了销路,使传承人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获得了经济收益。

  非遗传承有序,也颇具商机。一些非遗工坊以一个或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主转轴,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当地人就地就近就业紧密结合。

  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服饰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妥丽娜通过持续打造非遗品牌,将自己的非遗工坊从年收入20万元做到年均130万元,并通过设立培训基地,培训人员500余人次,一批技艺成熟的绣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传统技艺变致富事业,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目前,全国非遗工坊已达9100多家,成为依托非遗资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抓手之一。非遗融入生活、改变生活,让更多人活得富足、精彩。

  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

  薪火相传,方见生生不息。非遗传下去,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须基于历史加强系统性保护、立足现在进行全面性传承。

  2024年是中国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多年来,经过深入实践探索,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政策法规体系、名录体系、理论探究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传播推广体系等更加夯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政策陆续出台;一系列名录制度、认定制度、评估制度更加完善;创新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有210多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不断完善配套制度;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30多亿元,加大非遗保护工作支持力度……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措施得到有力实施,形成了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人才建设是非遗保护的重要任务。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研修培训计划,2015年以来培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万多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惠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超10万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介绍,研修培训计划为传承人提供多样化的技能提升平台,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技艺水平。同时拓展人才培养渠道,积极吸引有热情、有潜力、有特长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2024年12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召开,共有100个单位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8人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为有志于传承非遗技艺的人增底气、强信心。激发青少年传承保护非遗的热情,厚植人才沃土,非遗传承有了源头活水。

  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非遗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共同情感。保护非遗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文化自信自强的体现。面向未来,以时代活力激发传统魅力,定能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