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商业逻辑中,品牌应当是在盈利的情况下才会打价格战,借此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在新能源车市,这个规律似乎完全失效了:

比如,蔚来这样的车企,亏损超800亿,却依旧积极参与价格战;



小鹏、极氪、阿维塔等品牌的亏损也同样巨大,然而它们的车型价格却持续走低,优惠力度越来越大……

从整个新能源车市场来看,除了比亚迪、零跑、理想这几家,其他大多数品牌似乎都在亏损。

但为什么,大家还是急于打价格战呢?

对此,咨询了一些内行人,才发现原因是这样…



聊到这个问题,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还不是没竞争力,打不过油车?

但凡这些品牌的实力强一些,都不至于“赔本赚吆喝”——说白了,新能源车就是国家扶持的产物,注定昙花一现…

长远看来,这个市场现在是燃油车的,未来也会是燃油车!

听上去似乎有道理,因为正常的产业不该是这样的,但这么考虑,那就太肤浅了。

说白了,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有点像早期的互联网产业。

它们追求的,根本不是眼前的盈利,而是规模。

换句话说,这些车企的目标,是要快速培育市场,等到市场占有率足够高后,再通过规模效应赚钱。

而非局限于眼前的蝇头小利。

毕竟,当前的销量虽有增长,但能分到的钱依然有限,不如放长线,钓大鱼。



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

回顾2019年,新能源车的销量才102.4万辆,增速仅为3.9%,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到了2024年,情况大不相同。

这一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了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34.4%和35.5%。

从这一成效来看,新能源车企的战略方向显然是正确的!



更不能忽视的是,曾经新能源车市场主要集中在低端车型。

而现在,它们已经开始逐步蚕食传统豪华品牌——特别是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市场份额了。

还是拿2024年的数据来看,理想汽车的销量已经达到了50万辆,问界汽车紧随其后。

与此同时,小鹏、蔚来、极氪等品牌的销量,已经超越大部分二线豪华品牌了。

这可不是夸大其词。

因为2024年,bba三大品牌的销量平均也不过69万辆左右。

虽然看似不少,但国产豪车与它们的差距,已经变得非常微小。

如果考虑到增长率,今年这三家可能就会被理想、问界等品牌迎头赶上,甚至超越。



至于二线豪华品牌,那就更为惨淡。

比如林肯、凯迪拉克、英菲尼迪等品牌的销量,可以说是步履维艰——降价也打不过一些新势力品牌了。

考虑到这些情况,新能源车品牌肯定更要打价格战,甚至还要扩大规模。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现在它们已经奠定优势了,要将这个优势扩大化。

否则, 自己还慢腾腾的发展,等到国际巨头反应过来,一切就完了。

说白了,论规模、论资金、论品牌影响力,新能源车企根本不是老牌车企的对手。

如今好不容易建立优势,更应该乘胜追击,快速占了市场,不给它们翻身的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价格战自然成了最好的武器。

通过大幅度的价格优惠,新能源车品牌不仅能够吸引大量消费者…

还能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迅速打破传统车企的市场封锁。



另一方面,唯有更大规模的价格,才能够盈利。

这话听上去或许有点费解,但仔细一想,却也不难理解。

因为汽车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化产业,零部件和配套资源都高度集中。

当你还没有足够的产量和规模,想谈盈利,甚至和燃油车竞争,几乎是不可能的。

毕竟,燃油车市场已经拥有3亿台存量车,每年新车销售量达到2000万台左右。

这么庞大的市场,带来的成本摊薄效应,让传统车企的定价非常有优势。

这使得新能源车,几乎无法与之抗衡。



相反,如果新能源车的量能起来,甚至压缩油车的市场份额,局面就很不一样了。

这也是为什么新能源车企,一定要打价格战的原因。

因为先得用价格把用户拉进来,用户才能知道我的好,才能慢慢有规模效应。

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痴人说梦。



总的来看,新能源车的价格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场必须的战略博弈。

对于车企来说,这场“价格赛”不仅关乎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攀登行业巅峰的唯一路径,不是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