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牺尊与河北博物院的牺尊、南京博物院的牺尊并称三胞胎兄弟。“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牺尊又与三胞胎兄弟是表兄弟的关系。四尊牺尊主要由羊头、牛身、猪尾构成。其中,牛身是最为重要,羊头次之,猪头最低。这三种动物是古代极为重要的牲畜。古代最高规格的祭祀太牢为牛、羊、猪,规格次等的祭祀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最低等祭祀牢只有猪,没有牛与羊。
齐文化博物馆中的牺尊
牺尊中的“牺”为古代供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其偏旁为牛,最初主要指用于祭祀毛色纯一的牛,后指毛色纯一的牛、羊、猪。古代,牛的纯色有白色、黑色与黄色。祭祀中用哪一种纯色的牛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古代纯色的羊有纯黑色与纯白色。而古代纯色的猪只有黑色,没有纯白或其他纯色。因此,古代祭祀使用纯色猪时只能用纯黑色的猪。
南京博物院中的牺尊
“牺牲”是常用的词语,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牺牲”为用于古代祭祀纯色体全的牲畜。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牺牲”本是为国家大事而死去的动物。后来,“牺牲”一词渐渐指向人,意为国家大事或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河北博物院
“牺”反义词为“畜”,牺为毛色纯一的牲畜,而畜为杂色的牲畜。对于祭祀来说,牺是有利用价值的动物,而畜是毫无利用价值的动物。“牺牲”本义的反义词为“畜牲”。“牺牲”之于“畜牲”犹如“楷模”之于“樗栎”。“楷模”本义为楷树与模树。两种树木皆为有用之材,并生长在圣贤墓旁。当“楷模”指向人时,指的是那些受人尊敬,为人师表的榜样人物。
“樗栎”指樗树与栎树。这两种树质地不好,不能成材,指向人时,指才能低下的人,或为自谦之辞。
台湾故宫博物院
齐文化博物馆中的牺尊要比其他三个博物院收藏的牺尊品相更好,更完整,工艺水平更高。早年故宫博物院也曾试图复制齐文化博物馆的牺尊,可最终未能成功。可见,战国时齐国手工艺水平之高令人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