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江苏淮安市一老农正在河边挖沙,无意中挖出一个造型奇特的铜器,左右一看没人,赶紧将其带回家中。
这位老农家住淮安市郊区钵池乡孔洼村,这天闲来无事,他扛着铁锹来到村子附近的河边挖沙,正挖得起劲的时候,忽然铁锹好像碰到了什么东西,老农赶紧弯腰扒开沙土查看,结果发现一个造型奇特的东西被挖了出来。
由于老农文化浅薄,不明白自己挖到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不过他仔细查看之后,欣喜地发现这东西是铜做的,他心里想,不管它是个什么东西,只要是铜的,哪怕卖废品也能卖不少钱,于是老农四下一看没人,赶紧将挖到的铜器包在了衣服里。
干完活回到家里后,老农将挖到的铜器给家里人看,家里人看后都十分高兴,但谁也说不上来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就在这时候,老农的老父亲刚好走进家门,他接过儿子手中的铜器仔细观察后说:“这玩意里面是空的,这边还有一个圆口,我看当夜壶不错,正好我年纪大了,起夜也不方便,就让我当夜壶使用吧,铜做的也结实,不容易摔坏。”
老农听父亲这么一说,也觉得这个铜器当夜壶确实不错,于是就送给了父亲,老父亲高兴地将铜壶带回自己屋中,他晚上将铜壶放在床边当夜壶,白天收拾干净后放在床底下,生怕被别人给偷走了,毕竟这是铜的,自己以后若用不着了还可以给儿子卖废品。
到了1984年6月,孔洼村忽然来了几位衣着整齐的陌生人,他们在村庄里转悠了半天,由于天气炎热,他们感到口干舌焦,此时正好路过老农家里,于是走过来讨口水喝,老农见来人口渴难耐,赶紧将他们让进屋里,并且为他们每人倒了一碗水,希望他们在自己家里歇息一会在走。
正当大家交谈甚欢时,来客中其中一人指着老农父亲床下的夜壶说道:“老乡,你这个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老农笑着说道:“这是我去年挖沙从地里挖出来的。”
那人一听更加激动了,他拿起床下的夜壶仔细打量一番,然后告诉老农,这东西应该是一件珍贵文物铜虎子,希望他们赶紧上交给博物馆。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老农渐渐明白,原来这几位陌生人是淮安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此时他们正在执行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活动,而那位首先发现床下铜虎子的人,叫做尹增淮,他原本是江苏省泗洪县图书馆工作人员,由于此次文物普查工作量较大,博物馆人手紧张,所以临时抽调到淮安市博物馆工作,没想到刚到孔洼村不久,就发现了这个珍贵文物。
老农知道了自己挖到的这个铜虎子有可能是文物,当场就表示愿意上交,不过老农的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以后我起夜,可就不方便了。”
博物馆的专家们一听这话,二话没说,立即跑到附近集市上为老人买了一个尿壶,顺便还为老人买了洗脸盆和毛巾等日用品,老农和父亲见专家们如此有心,激动的连话也说不上来了,连连感谢他们想的太周到,随后高高兴兴地将铜虎子交在了专家的手上。
尹增淮和同事们拿到铜虎子,简直如获至宝,别提有多高兴了,古代留下来的虎子不少,但是用铜做的虎子却屈指可数,再加上这只铜虎子做工精美,其价值一定非比寻常,此时他们也顾不着铜虎子里的一股尿骚味,赶紧将其包裹好,小心翼翼地带回博物馆做进一步研究。
那么,这只铜虎子究竟是什么时期的文物?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专家们经过研究,没有在铜虎子身上发现任何铭文,为了弄清其身世,专家们将其和一只战国时期的铜虎子做了比较,他们发现这只铜虎子无论做工还是造型,都比战国时期的铜虎子精美,由此可以推断这只铜虎子晚于战国时期。
另外根据这只铜虎子体型扁圆、口部呈四十五度上扬、四足蹲伏、提梁自颈部与背部相连等特点,专家们断定其为1500年前六朝时期的铜虎子,因为那个时期的虎子基本都具备以上这些特点。至于它之所以叫虎子,是因为它的造型颇像一只蹲伏的老虎。
虎子的作用专家们有些争议,总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一、有的专家认为虎子就是古人的夜壶,因为其四十五度的上扬口和不大不小的容积,正好适合人们解手使用,可谓是古人的流动马桶。
二、但有的专家认为,虎子制作精美,用料考究,应该是古人用来盛酒或者存放谷物的贵重器物。
尹增淮和同事带回来的这只六朝铜虎子,开始被专家们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可是过了八年,南京博物院专家纪仲庆见到六朝铜虎子时,认为其文物价值应该更高,后来专家们经过重新审定,将六朝铜虎子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只六朝铜虎子,为何如此珍贵,引得专家们两次鉴定?
原来专家们认为,中国青铜器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达到了鼎盛阶段,到了秦汉时期,青铜器就已经进入衰落阶段,作为之后的六朝时期,青铜器更是十分稀少,尤其像六朝铜虎子这么大且铸造精美的青铜器,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其珍贵程度非比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