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过大年、科技馆里探新知,正成为假日里的新年俗。今年春节期间,首个AI庙会在北京举办,上百处人工智能场景吸引了数万名游客;上海天文馆、中国建筑科技馆借助科技手段,可视化、互动性强的展陈内容上新不断……“场馆里过大年”的流行,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折射出科学教育发展的新气象。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博物馆和科技馆不断创新科技手段,通过互动装置、实践体验等方式,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使很多馆藏珍品、历史遗迹、科技展品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侧重趣味性和参与感,大大激发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主动探索欲。例如,在中国科技馆的月球实验室、天和核心舱等航天主题展陈中,孩子们可以通过实物和互动装置直观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理解航天知识。这种直观的体验比单纯的文字讲解易理解,也更有吸引力。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玉雕非遗体验、化石拓印活动中,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奇妙交汇,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让科学知识走出象牙塔,走进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需要通过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借助场景化、互动化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让科学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这也是当前推动科学教育走向深入的迫切需要。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科学教育注重跨学科,突出探究实践,倡导在“做中学”“用中学”,这也是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一个难点。现实中,一些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仍习惯性地重灌输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验证轻探究,造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不高、科学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提出,科学类课程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聚焦综合实践改进课堂教学,围绕提升评价素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这意味着,教师要基于科学教育的独特属性,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及责任感的培养。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学教育,提升他们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意识,才能真正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这是“场馆里过大年”的流行带给我们的一大启示。

  还要看到,高质量开展科学教育,还需要构建一个学校、场馆、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多主体协同的大科学教育生态。当务之急,既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健全多主体参与科学教育的对接和激励机制,校内外联动的协调和保障机制,也需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推动校内需求与校外的体验、实践、研究等科学教育资源的深度对接,变“短期”为“常态”,变“浅表”为“深度”。

  “场馆里过大年”的流行体现了科学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它表明科学教育不再是在博物馆、科技馆走马观花、匆匆一瞥,也不是局限在教室里的科学课,而是要全方位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一个对学生而言更触手可及的科学教育生态,其目标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培育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公民。只有当科学教育突破学校的围墙,真正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才有更肥沃的成长土壤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11日 第02版

作者:王家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