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渭南行
©作者 王奔
晨起研墨,作为陕西省太白书画院秘书长,我习惯在宣纸台历上勾画行程——这页印着韩城党家村砖雕,下一页是华山云海图。忽然发觉,连这小小台历都成了渭南变迁的缩影:五年前的版本还是单色印刷,如今已用上了非遗木版水印技艺。
【老城新墨】
高铁驶入渭南北站,玻璃幕墙映出少华山轮廓。"车过朝阳大街,我贴着车窗寻找记忆中的粮油店,却见街角新添"渭南时辰"灯光秀装置,将仓颉造字传说投映在仿古城楼上。
老城改造让我惊喜。桃花源民俗园的三张镇,旧时参差瓦房变作关学文化街区。青砖墙内藏着二十四节气主题民宿,门楣木雕竟嵌有电子屏,轻触便播放大秦腔选段。最妙是街心"方言墙",触摸"嫽咋咧"三字,会传出各县乡音合唱。
【山河焕彩】
赴潼关考察"山河一览"项目,昔日风陵渡口已立起玻璃观景台。黄河在此拐出最圆润的弯,对岸山西风电场的白色叶片缓缓转动,竟与潼关古城墙达成奇妙和谐。数字博物馆里,我见到老同事创作的《黄渭洛三河交汇图》成了互动长卷,手指划过处,浪花里浮出历代治水故事。
少华山的改变颇具禅意。索道站改建成崖壁图书馆,松涛声透过定向传声器萦绕书架间。道观茶室备着电子经卷,老道长演示如何用平板调出不同朝代的《道德经》碑拓。半山腰新辟的写生平台装有自动调色雨棚,那日忽降细雨,遮棚展开时竟绘着李可染的泼墨山水。
【文脉新生】
在韩城筹备"司马迁文化节"时,发现文庙大成殿暗藏玄机。看似古旧的青砖地面,实为压力感应装置,脚步轻重会触发不同《史记》名句投影。更惊喜的是党家村,明清民居门楣上加装了微型投影,入夜便演绎各家百年兴衰故事。
洽川湿地的创新最富诗意。去年我们组织的"诗经湿地创作营",如今留下座芦苇美术馆。光伏板屋顶绘着蒹葭纹样,展厅地面是压力感应荷塘,踏步即生涟漪。当地渔民转型做的"生态浮岛画舫",船舷屏幕实时显示水质数据,与舱内《豳风图卷》相映成趣。
【烟火长安】
夜宿华州,发现市井烟火也透着新意。老字号时辰包子铺装上透明厨房直播系统,揉面师傅的蓝围裙印着华山QR码。朝阳公园的广场舞队伍戴着智能臂环,动作整齐度实时投射在景观墙。我常去的文庙古玩市场,地摊都挂着电子价签,扫描可见藏品三维模型。
最感动在富平陶艺村。传统倒流壶制作引入3D打印模具,老匠人在直播间用关中西府话讲解:"咱这新壶能测温变色,注入沸水,鲤鱼图案就现鳞甲。
【墨色长河】
离渭那日,特意重走渭河生态长廊。记得五年前带学生在此写生,还需躲着排污口。如今智能步道记录着我的步伐,沿途路灯杆展示着实时空气质量。河心岛新建的"仓颉书房"让我驻足——外墙是活字印刷模块墙,内厅穹顶用柔性屏滚动《说文解字》。
高铁启动时,我打开"掌上渭南"小程序。数字水墨在屏间晕染:华山苍龙岭叠印着光伏矩阵,司马迁广场悬浮着全息竹简,洽川湿地飞起智能候鸟监测器……
收起手机,瞥见邻座小伙在平板上临摹《西岳庙图》。交谈方知是渭南师院美术系学生,正用数位笔修复华阴老腔戏服纹样。"我们团队在开发非遗纹样生成AI,"他眼睛发亮,"就像您去年讲座说的,老墨盒要装新烟云。"
车过华山北麓,见云雾中透出风力机的轮廓。忽然想起昨日在潼关博物馆见到的智能碑林——历代名家题刻在感应玻璃上时隐时现,恰似这座古城的气质:旧骨新肌,在黄土地里长出现代根须。展开随身册页,就着车窗外的天光,写下此行最后笔记:"文脉守正,翰墨维新,当如是也。"
【作者简介】王奔,合阳县人,陕西省太白书画院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全球和平村第五外联部部长,《伊尹文化传承》签约作家,曾服役于江苏省徐州市工程兵挥指挥学院,现任职于合阳县城管局,合阳县职业教育中心艺术教育顾问。《渭南文坛》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