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210%2Faf2be90bj00srh5lu0027d000hs00p5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故事里的烟火与梦想 我们这一代人有许多是从骨子里对文学顶礼膜拜的,我上中学时已经是几乎无书可读的岁月,书店里只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玉宝》《金光大道》《半夜鸡叫》等几本革命题材的小说。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使我爱上了外国小说,那里面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的爱情故事很容易让少男少女入迷,可惜的是书店和图书馆里都没有,许多都被列为禁书,但处于青春懵懂期的半大小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于是,私底下传看了不少文学名著,既包括国外的《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简・爱》,也有中国的四大名著,许多都是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偷窥者”的手,许多书都是没有了封面,书边磨得毛茸茸的。 我曾经一夜看完一本30万字左右的长篇,因为第二天还有许多同学等着看。也经常在上课时偷看小说,被老师发现没收书籍,或者叫到老师办公室罚站,或者向家长告状回家被父母揍一顿,似乎都是家常便饭。彼时,我一直有着一个不解之谜,似乎反派的女主角都生活精致、打扮时尚、长得好看,包括连环画上的、电影银幕上的。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也有老师和家长让看的,最著名的是鲁迅的各种杂文集,但我还是喜欢他的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都翻遍了,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还有《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等。 鲁迅先生对我影响很深,先是他的弃医从文的故事感染了我,记得是老师为我们讲解《藤野先生》:鲁迅是一位胸怀大志人,当他从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归来之后,本想做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民水火。但是他看到清末民国时期,大多国民的麻木不仁,他非常失望。他认为,只有改变国民的劣根性,才能救中国。于是“弃医从文”。 于是,我也认为,写作是一项神圣的事情,假如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一名作家,那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 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还有许多著名作家回忆与鲁迅先生交往的散文,第一个左右我写作风格的是萧红,她在《回忆鲁迅先生》里用白描的手法写到:“有一次鲁迅先生到饭馆里去请客,来的时候兴致很好,还记得那次吃了一只烤鸭子,整个的鸭子用大钢叉子叉上来时,大家看这鸭子烤的又油又亮的,鲁迅先生也笑了。菜刚上满了,鲁迅先生就到躺椅上吸一支烟,并且阖一阖眼睛。一吃完了饭,有的喝了酒的,大家都闹乱了起来,彼此抢着苹果,彼此讽刺着玩,说着一些人可笑的话。而鲁迅先生这时候,坐在躺椅上,阖着眼睛,很庄严地在沉默着,让拿在手上纸烟的烟丝,袅袅地上升着。” 要知道,那个年代的语文课老师教给我们的都是八股一样程式化的文字,比如“当前国内外形式一片大好”,然后就是一些标语口号式的句子。萧红的文字让我耳目一新,几乎是模仿着她的文字风格写了一篇习作《我的一家》。这要感谢我的语文老师黄昌植先生,当时他被六安地区教育局抽掉去编写《中学生作文选》,他是力排众议让这篇习作人选。 那是我的文章第一次变为铅字,可能就是从那时起,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位作家,或者当一名记者。 起初我是钟情于小说创作的,陆续写了不少短篇,尽管也有写长篇的打算。但后来进入了报社当编辑、记者,每周都有忙不完的事。那时的报纸还是厚报时代,动不动就是100多个版面,我从编副刊开始,到后来主编文化周刊,也是16至24个版,而且是采编一体,几个人连轴转,这周的报纸刚印好,马上又要策划、采写、编辑下一周的了。一年50多期,我们有句行话: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反正我在退休前是一次公休假也没休过。当时觉得很累,现在回过头看看,我居然写了几百万字,出版了十几本文史专著,也获得了许多奖项,给我带来了成就感。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拙作都是应邀写作出版的,既有政府项目,也有企业合作,还有出版社的邀约,总之,无需我个人出资,还有稿费或版税。 这本《小故事趣漫画》算是好事多磨,看到许辉先生写的序的落款,居然是将近十年前。其实当时已经和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谈好了合作出版事宜,中间有人提议申请合肥市社科联出版项目,由于种种原因于是就煮成了接生饭。加上这几年我的约稿不断,便将此书出版暂时放下了。 一本《合肥传》让我写了整整三年,终于在2024年8月与读者见面了。感觉很累,想停下脚步缓缓气,毕竟也是花甲之年了。 于是,我决定把十年前的短篇小说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我的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慨。欣慰的是,这些从过往岁月中打捞出来的故事,经过重新打磨,终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与大家见面;感慨的是,每一篇短小的故事背后,都藏着一段生活的剪影,或喜或悲,或浓或淡,皆是人间烟火的真实写照。 这本书其实也是我和著名青年漫画家榆木先生的一次合作,他用画笔为我的文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故事中的人物跃然纸上,仿佛有了呼吸与温度。 同时,小册子的印刷也是对许辉先生的一个交代,十年前的约定终于如约而至,尽管时间有点晚。 书中的32篇短小说,是我从多年创作中精选出来的。它们有的来自皖西小镇的街头巷尾,有的来自都市生活的细枝末节,有的则是旧时光里的温情回忆。这些故事虽短,却承载着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无论是《秘方》中老中医的传奇人生,还是《短信姻缘》里现代科技下的偶然佳话,亦或是《茶水炉》中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都是我试图通过文字捕捉的生活瞬间。 创作这些故事的过程,就像是在生活的长河中淘金。有时是一句不经意的话,有时是一个偶然的相遇,有时则是一段久远的回忆,都能成为灵感的源泉。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让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稍作停留,感受文字带来的温暖与力量。 最后,我想说,故事虽短,情意绵长。愿这本书能像一盏茶,让你在闲暇时品出生活的滋味;也愿它能像一扇窗,带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故事未完,生活亦在继续。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属于自己的诗意与梦想。李云胜 2025年2月10日于双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