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0日21时45分,据灯塔专业版,《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突破86亿元。《哪吒2》电影中,出现多个名场面,而众主角与反派的决战,堪称最“燃”的一幕——

(注意,以下有轻微剧透)

生死存亡之际,众人合力托举起了本是用于镇压海妖的法器,硬是让大反派的计谋没能得逞。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主人公等悉数参与以外,海底的各类统领,乃至虾兵蟹将,都成为这股合力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荧幕背后,何尝不是如此。

电影正片结束时,一串长长的名单,是中国动画制作出品乃至电影制作的大半壁江山:据媒体报道,《哪吒2》片尾出现了138家中国动画公司。

换句话说,在可可豆核心创作团队的主导下,这一部参与工作人员超过4000人,总镜头高达2427个(特效镜头超过1900个)的电影,亦是一次“团队战”:

从电影中宏大的2亿人洪流对撞,到可爱的土拨鼠“军团”,再到申公豹脸上的毛发……都是由不同的特效团队与工作人员完成。

具体到这百余家企业,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逆天改命路上,既有原力科技、泥丸星、深海十月、华强方特、BaseFX、MOREVFX等中头部企业,更有超过八成的小微企业,他们如沙粒般汇聚成塔,共同“托举”起这部大作。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动画界的“万鳞甲

“凝聚了全国众多优秀的动画公司,(是)真正意义上动画界的万鳞甲。” 8日,《哪吒2》视效总监石超群发文,针对网络上有关特效场景的不实信息进行了澄清与说明。

万鳞甲最早出现在《哪吒1》中,是龙王为了支持敖丙,用龙族身上最硬的龙鳞制作而成的铠甲,背后所代表的是龙族的精神和团结,堪称“全族的希望”。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5年多过去,万鳞甲显得愈发坚固,展现出中国动画制作企业的顶尖制作水平。

从国内的显示度来看:华强方特自不用说,早就以每年春节和广大观众定时见面的《熊出没》系列而被大众熟知;深海十月的董事长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深海》导演及编剧——田晓鹏;泥丸星是《姜子牙》的联合导演王昕的公司……

再从国际视角来看,其中不乏早就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扫地僧”,例如原力科技和BaseFX(倍视视效)。

前者是一家“独角兽”企业,曾参与梦工厂的动画生产外包项目。近日,其进入北交所IPO问询阶段,若成功上市,或将成为北交所“动画制作第一股”。

相较之下,BaseFX背后成立于2006年的倍视传媒(Base Media),更是一位“老师傅”。据其官方介绍,BaseFX参与过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还凭借剧集制作荣膺艾美奖最佳特效奖。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在各路“神仙”的助力之下,终于让《哪吒2》主创团队,特别导演饺子的宏大构想成为了现实。

据公开报道,原力科技参与了锁链特效、虚空裂口初现陈塘关等镜头的全流程制作。

在饺子“完全不能放水”的“折磨”下,有关锁链特效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上的一段“美谈”,据说,导演的“死磕”曾一度让动画设计团队崩溃。

影片中,每一只妖兽的锁链形态都不相同,总数达到百万条。一个细节是,在向媒体展示工作现场的时候,特效工作人员的电脑开机就开了2个小时。为此,原力科技专门开发了一个自动化的锁链工具。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龙头企业如此,各路“总兵”的工作状态可想而知,“崩溃”绝对是高频词之一。

有人对哪吒的腰带印象蛮深,“改了七八版才通过,当时我们的制片都快崩溃了,做到凌晨才通过!”;有分镜设计说,“陈塘关大战一分钟的打戏,美术概念就画了半年:太崩溃了……”

当然,最为崩溃的,当属一位制作申公豹变身成豹子头画面的特效师:在被深深地挫败之后,特效师选择跳槽。未曾想到在新公司,又面临这场“灵魂相遇”。

“如果有人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不晓得,但我晓得让申公豹长毛就是他的命。”饺子笑称。

全产业链的动态协作

无疑,能够让“神仙”和“总兵”崩溃是一种本事。但这本事背后,更显现出整条产业链的聚合程度。

乍一看,从《哪吒1》到《哪吒2》,第一部仅有60多家公司参与,而《哪吒2》的团队参与数量翻了倍;是越来越多动画人的力量,“撑”起了这部电影。

照此类推,是否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花更多的时间,就能“造”出更好的电影?答案当然是未必。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所谓的“大制作”,陷入了“坑”中。

然而,如果跳脱出“总包”-“分包”-“汇总”的线型框架来理解,《哪吒2》更多呈现为一次蜂群式的“共创”。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换句话说,在整个体系当中,可可豆虽然是为主导,但任何节点(企业)都可随时成为临时协作中心。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动画导演王雷表示,动画制作主要分为“in-house”(内部开发)模式和协作式。前者的代表是迪士尼系列的动画,《哪吒》采取的则是后者。

比如,光是在可可豆公司本身,便有公司派遣了近30名员工分批入驻主创团队成都可可豆动画办公地点,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

像是可可豆所在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本身便汇聚了众多参与《哪吒2》制作的企业。无独有偶,同样参与《哪吒2》的花果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咕咚动漫工作室,也都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艺创小镇。

一个具体的“双向共创”的例子是,据咕咚动漫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哪吒2》导演团队在创作中给予的开放性让二维分镜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当突破运动限制的三维动画与充满构图美学的二维分镜结合时,会产生‘1+1>2’的化学反应。”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放眼全国,仔细观察上述提到的各路“神仙”,显然便成为项目模块下操作下,其他环节的“中心”:追光动画以特效为主,原力动画以角色设计为主,天工异彩以场景设计为主……

同时,除了制作之外,发行渠道中的光线传媒、猫眼娱乐,乃至衍生品开发中的泡泡玛特与《哪吒2》的合作,都让整个产业链的整个环节更加环环相扣。

再看地域集群的“化学反应”,《哪吒2》本质上亦可视为一次各地动漫产业带的协同效应。

像是成都作为IP孵化中心,提供的是“孵化力”;北京以光线传媒为代表,提供了强大的“资本力”;上海、苏州等地的各大动画制作企业,提供的则是“技术攻坚力”。

以上来看,这种“分散创新-集中整合”的模式,让原本显得较为分散的产业带形成了动态网络。诚如《哪吒2》技术开发总监黄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道,项目像一个“奥运村”,吸引了国内最优秀的动画人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