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张主任退二线前,推荐办公室主任小林进班子,结果,事情没能如愿办成,小林对张主任态度反转,怨恨张主任不给他使劲。
张主任退二线之后,就去外地照顾孙子去了,很久没有来上班。新领导上任后,留用了小林继续担任办公室主任,其实,也是张主任向新领导说了好话,还有一个关键,新领导曾经是张主任的徒弟,非常给张主任面子。
前不久,张主任回单位办点事,遇到了办公室主任小林,还主动给小林打招呼,没想到小林冷漠地喊他“老张”,让张主任一愣,随即就面露笑容,没有计较。张主任从此认清了小林的嘴脸,典型的白眼狼,但表面上丝毫没有表现出来,这就是老领导的城府。
次月,上级组织部来单位考察干部,搞民主推荐,摸一摸后备人选。本来这种摸底推荐,可以通知退二线人员参加,也可以不通知他们参加。但是,组织部长非常尊重张主任,专门征求张主任的意见。张主任半开玩笑地讲了小林改口喊他“老张”的这个小段子,看似什么也没说,其实什么都说了。
在这种摸底推荐中,办公室主任一般都会得到重点推荐。当林主任得知自己并没有得到组织部的认可后,后悔得肠子青了,这才领教了老领导的威力,可惜为时已晚。
PS:什么退二线呢?退二线后应该主动边缘化吗?下面,普及一下。
单位在元旦前调整了一批退二线人员,以1月1日为界,生日在元旦前的退,生日在元旦后的延。一天之隔,冰火两重天,有人欢喜有人忧愁,有人觉得卸下担子开启第二春,有人觉得年富力强还想再创辉煌,有人放弃实权尽享轻松,有人贪恋权势郁郁寡欢,正如一句古诗: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几千年来,人性亘古不变。
年龄超过50岁,尤其是超过55岁,被边缘化是一种趋势,年龄越大越明显,所以,有人主动选择边缘化,有人被动执行边缘化,其中,退居二线就是一种被动边缘化的政策行为,基本都是“一刀切”,主动不主动,单位都会让你边缘化的,这种边缘化本质上也是一种“贡献”,让出了职位,让年轻人早一点上位,提拔一个人,会产生“一连串”的升职效应。
退居二线,本质就是一种政策上的“边缘化”,在实践上就是希望你不要再介入工作了,给接任的新领导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说白了就是希望你退二线后主动边缘化,不要再去干扰新领导的工作,甚至不要再去打扰原单位的工作。不要责怪二线人员不作为,本质上是单位不让他们作为,原同事盼着他们别掺和工作,最好就是隐退江湖,活成一个透明人。单位一把手在座谈会上讲的很实在,你们在岗时工作就是做贡献,二线后不工作才是做贡献!
只是二线制度与现实政策又存在悖论,一方面强推“年轻化”,一方面又实行“延退”,超过35岁、45岁就不再提拔两级干部了,50多岁又让两级干部提前退出现职,然后又要求延到63岁退休,五六年的“空心”期过于漫长,让这一批二线人员心里长满了草,魂归不知何处。很多单位都在探索如何用好这一批老同志的有效途径,让他们贡献丰富的经验、尽情发挥余热,实际操作起来很难两全。
主动边缘化对35岁、45岁没有提拔起来的中年人来说,处于漫长的“夹心”期更加难受,主动边缘化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态度。在年轻化的浪潮之下,单位里的提拔有一种“末班车”效应,到了年龄没有赶上公交车那就只能被淘汰出局,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四十岁左右的普通人员如何提拔不了,那就无可奈何地进入“夹心层”,明明看不到希望,还要让他们继续奋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他们绝望的了。有些选择主动边缘化,其实,就是一种人生态度,既然单位不重用我,我躺平不碍眼总可以了吧!
其实,主动边缘化也不能一味地指责,只要能按部就班地上班,安安静静完成本职工作,不给领导找麻烦,不跟年轻人争利益,先进名额不要了,提拔机会放弃了,给年轻人更多的成长机会,难道不是一种做贡献吗?
这种中年人多了,本本分分地做好日常工作,反而是一种基石作用,一个单位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光芒四射的,资源有限,大多数做绿叶,衬托那几朵娇艳的红花,不也挺好吗?
再说了,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成功观也在变化,提拔当官,只是一种成就,生活美满,也是一种成功,身体健康,难道不是笑到最后吗?既然被单位边缘化了,不如放平心态,解甲归田,把重心调整到家庭上来,照顾好老人,培育好子女,锻炼好身体,经营好感情,追求不了生命的高度,那就追求生活的厚度。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