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五九阴,就怕五九晴”,这个说法靠谱吗?

这几天,我正忙着调研农业生产情况。一位种了四十多年地的老农说了句话,让我很感慨:“小张啊,你瞧这五九天气,大晴特晴的,可愁人咧。”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今年五九期间(1月25日至2月3日)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3℃。不少农民都在担心,这种天气会不会影响今年的收成。

这话得从五九说起。五九是数九的第五个九天,按农历算,差不多在冬末春初。老一辈人把这段时间看得特别重要,说它能预示全年的农业收成。

前两天我去农科院找了位农业气象专家聊这事。他说这个农谚还真有点科学道理:五九要是大晴天,地表温度忽高忽低,容易造成土壤失墒,对农作物不利。但要是阴天,温度变化平缓,反倒有利于保墒保温。



张大爷告诉我:“你看现在的农民种地都靠科技,化肥、农药、灌溉设备都齐全。但农谚里的规律,还真管用。去年五九就是晴天,果然春天干旱,小麦收成差了不少。”

看看国家气象局的历史数据,五九期间的天气确实跟春耕季节的降水量有一定关系。连续三年的数据显示,五九晴天的年份,第二年春季降水量普遍偏少。

不过话说回来,现代农业技术发达了,农民们也不全靠天吃饭。像抗旱品种、节水灌溉这些技术手段,都能帮助应对天气带来的挑战。



农科院的李教授说:“农谚反映了农民的经验智慧,但现在我们更要学会用科学方法应对气候变化。比如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时,选择适合的品种,做好防灾减灾准备。”

我跑遍全国好几个产粮大省,发现各地都有类似的说法。河南叫“五九晴,春来迟”,山东说“五九晴,麦欠收”。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都在提醒人们注意五九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基于现有信息,我认为“五九晴天”确实值得关注,但也不必过分担忧。现代农业已经有了很多应对极端天气的办法,关键是要把传统经验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



小王是个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他说:“我们现在种地,既看天气预报,也听老农的经验。装了智能灌溉系统,还定期请农技员指导,遇到干旱都不怕。”

你们那边有啥关于五九的说法?家里长辈会不会也在意这个节气?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老张在农村蹲点采访

*备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官方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