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村码头遗址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金村,地处龙泉溪北岸,紧邻村东部吊桥(图一)。其北部有石砌台阶与大窑-金村古道相连,距大窑仅5里之遥。该遗址地处大窑龙泉窑遗址国保单位范围之内。2010年底当地文物工作者在对该地区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该码头遗址。在此之后,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对其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于其外围发现排列整齐、以卵石包边的石砌遗迹以及河道中央可能与航运有关的方榫石。就目前考古调查资料来看,金村码头遗址分布范围较大,面积约1000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
图一金村码头遗址位置示意图
作为大窑-金村龙泉窑产品外运渠道的重要一环,金村码头具有重要价值。为了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进一步发掘该遗址在龙泉窑青瓷外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了解码头本体的结构、构筑方式等方面信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龙泉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对其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收获。本次发掘布设探方5个,分别编号为TN01E01—TN01E05。现将本次考古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遗 迹
码头遗迹(图二至图四)主要分布在TN01E01—TN01E03三个探方内,于TN01E04探方西北角也有少量分布。
图二金村码头遗址全景图
图三金村码头遗址航拍图
图四金村码头遗址平、剖面图
码头遗迹共分为五级,由南向北依次增高。
第一级长约48.5米,纵深1.6—4.3米,厚约0.45米,东西近似长方形分布,中间略有残缺,外边缘用大鹅卵石包边,内部铺满小块鹅卵石,大小不等。
第二级长约31米,纵深1.1—8.6米,厚约1.2米,东西方向,从西部往东约13米处开始向北变窄,厚度仍为1.2米。石包土心结构,石块大小不等,大块鹅卵石长约0.55米,宽约0.36米,小块长约0.12米,宽约0.07米(图五)。
图五金村码头遗迹细部(第二级平面)
第三级长约32米,纵深0—1.4米,厚约0.75—1.7米。石包土心结构,由石块叠砌而成,鹅卵石多为南北向排布,除局部残缺外,整体保存较为完整。
第四级长约20米,纵深0—1.7米,厚约0.2—0.4米。石包土心结构,该级东部末端与第三级结合一体,之间部分有鹅卵石填充。
第五级长约24米,厚约0—0.45米。石包土心结构,其东部末端和第四级类似,也与第三级结为一体。
在第五级以北,怀疑应有码头工作面等遗迹,限于地形及民房占地,未作进一步的发掘。
遗 物
考古发掘显示,各探方地层均为表土层,表土层之下即为码头遗址。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对发掘区域各地层出土的瓷片进行了详细采集,现将根据金村地区窑址调查成果的分期[1],按照时代将采集遗物情况分组介绍如下。
(一)第一组:北宋中期
TN01E03①:2,执壶。仅余下部,斜腹,圈足。灰胎,青黄釉。外腹饰瓜棱纹。全器满施釉。外底足端处有支烧痕迹。残高11.1厘米,足径8厘米(图六 1、图八)。
图六宋代器物线图
图八执壶
TN01E03②a:21,盏托。仅余托座。灰白胎,青黄釉。外饰仰莲瓣纹。口径5.6厘米,残高3厘米(图六 2)。
(二)第二组: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
采:3,盏托。圆唇,侈口,花口,斜曲腹,高圈足微外撇。灰白胎,胎质较细。青釉,布满小开片。内腹饰五片蕉叶纹,等距布置,间填以篦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口径10厘米,足径3.8厘米,高3.4厘米(图六 3、图九)。
图九盏托
TN01E05①:9,碗。圆唇,敛口,斜曲腹,圈足。灰胎,胎质较细。青釉。外腹饰仰莲瓣纹,瓣脊清晰,瓣面较宽,内填以直条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口径12厘米,足径4.4厘米,高5.6厘米(图六 4、图十)。
图十碗
TN01E03①:24,盘。失上部,下腹斜收,平底微内凹。灰胎,胎质较细。青釉泛黄,布满开片。内心处饰瓣状花卉纹,填以篦纹。全器满施釉,外底心处露胎无釉。残高1.4厘米,底径3.4厘米(图六 5、图十一)。
图十一盘
TN01E03①:25,瓶。失上部,腹部呈方形,四瓣状,方形足。灰黄胎,胎质较粗。青黄釉。全器满施釉,唯外底心处露胎无釉。残高10.1厘米,足径4.8厘米(图六 6、图十二)。
图十二瓶
TN01E05①:23,盘。圆唇,敞口,上腹斜直,下腹斜收,平底微内凹。灰胎,胎质较粗。青釉泛黄,布满开片。内心处饰莲荷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口径11.8厘米,底径5.7厘米,高3.2厘米(图六 7、图十三)。
图十三盘
(三)第三组:南宋早期
采:1,碗。圆唇,敞口,斜腹微曲,圈足。灰白胎,胎质较细。青釉。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口径9.8厘米,足径2.9厘米,高3.6厘米(图六 8、图十四)。
图十四碗
TN01E03①:1,孔明碗。由内外两层碗组成。外层碗,圆唇,直口,斜曲腹,平底中空。内层碗,圆唇,圜底。灰胎,胎质较细。青釉泛黄。外层碗,外腹满饰仰莲瓣纹,内填以直条纹;内层碗内心处满饰花卉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口径17.8厘米,底径10.2厘米,高6.4厘米(图六 9、图十五)。
图十五孔明碗
TN01E05①:1,孔明碗。仅余外层碗。圆唇,直口,斜曲腹,平底中空。灰胎,胎质较细。青釉泛黄。外腹满饰仰莲瓣纹,内填以直条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残高5.7厘米,底径8厘米(图六 10、图十六)。
图十六孔明碗
(四)第四组:南宋中期
采:6,碗。失上部,下腹斜曲,圈足。灰胎,胎质较细。青釉。内腹饰莲荷纹,内心饰花卉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残高4.1厘米,足径6.4厘米(图六 11、图十七)。
图十七碗
TN01E01②:9,碗。仅余底部。内心处有“金玉满堂”款。灰胎。青釉。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残高2厘米,足径6.4厘米(图六 12、图十八)。
图十八碗
TN01E03①:16,盘。圆唇,敞口,斜曲腹,圈足。灰胎。青釉泛黄。内心处有“福”字款。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口径14.2厘米,足径6.2厘米,高3.1厘米(图六 13、图十九)。
图十九盘
TN01E03②a:8,碗。圆唇,敞口,花口,斜曲腹,圈足。灰胎。青釉。内腹对应花口处出筋,内心处有“河滨遗范”款。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口径14.8厘米,足径6.1厘米,高3.9厘米(图六 14、图二十)。
图二十碗
TN01E05①:2,碗。失上部,下腹斜曲,圈足。灰胎,胎质较细。青釉微泛黄,布满小开片。内腹饰莲荷纹,内心饰荷叶纹,填以篦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残高4.7厘米,足径4.7厘米(图六 15、图二十一)。
图二十一碗
TN01E05①:8,碗。圆唇,敞口,花口,斜曲腹,圈足。灰胎。青釉。内腹对应花口处出筋。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口径14.4厘米,足径4.6厘米,高5.3厘米(图六 16、图二十二)。
图二十二碗
(五)第五组:南宋晚期
采:4,洗。失上部,上腹斜直,下腹斜收,圈足。灰白胎,胎质较细。粉青釉。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残高4.2厘米,足径5.4厘米(图六 17、图二十三)。
图二十三洗
TN01E03①:6,碗。圆唇,敞口,斜曲腹,圈足。灰白胎。青釉。外腹饰仰莲瓣纹,瓣脊清晰,瓣面较宽。全器满施釉,唯外底部露胎无釉。口径16.4厘米,足径5.2厘米,高7.3厘米(图六 18、图二十四)。
图二十四碗
TN01E02①:9,炉。仅余底部,底部置三兽形足。灰胎。青釉。全器满施釉,唯外底心处露胎无釉。残高3.2厘米(图六 19、图二十五)。
图二十五炉
TN01E04①:11,钵。圆唇,敛口,斜曲腹,圈足。灰白胎。青釉。外腹满饰莲瓣纹,瓣面较宽,瓣脊清晰。全器满施釉,唯外底心处露胎无釉。口径13厘米,足径4.5厘米,高5.5厘米(图六 20、图二十六)。
图二十六钵
(六)第六组:元代初期
采:7,盘。失上部,下腹斜曲,圈足。灰白胎,胎质较细。青釉。外腹饰仰莲瓣纹,瓣脊清晰,瓣面较窄;内底心贴塑单鱼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残高4.1厘米,足径7.8厘米(图七 1、图二十七)。
图七元至明代器物线图
图二十七盘
TN01E01①:1,折沿洗。圆唇,敞口,折沿,沿部微上翘,斜曲腹,圈足。灰白胎,胎质较细。青釉。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口径16厘米,足径6.2厘米,高4.4厘米(图七 2、图二十八)。
图二十八折沿洗
TN01E01①:4,折沿洗。圆唇,敞口,折沿,沿部上翘,斜曲腹,圈足。灰白胎,胎质较细。青釉微泛黄。内腹模印菊瓣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口径16.2厘米,足径6.4厘米,高4.8厘米(图七 3、图二十九)。
图二十九折沿洗
TN01E05①:14,折沿洗。圆唇,敞口,折沿,沿部微上翘,斜曲腹,圈足。灰白胎。青釉泛黄。外腹饰仰莲瓣纹,瓣脊清晰,瓣面较窄。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口径12厘米,足径4.9厘米,高3.7厘米(图七 4、图三十)。
图三十折沿洗
TN01E05①:16,折沿洗。圆唇,敞口,平折沿,斜曲腹,圈足。灰白胎。青釉。外腹满饰莲瓣纹,瓣面较窄,瓣脊清晰。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口径19.6厘米,足径7.2厘米,高4.9厘米(图七 5、图三十一)。
图三十一折沿洗
TN01E01①:9,洗。失上部,下腹斜收,圈足。灰胎,胎质细。粉青釉。内底心贴塑双鱼。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残高2.8厘米,足径7.6厘米(图七 6、图三十二)。
图三十二洗
(七)第七组:元代中晚期
TN01E01②:1,高足杯。失上部,下腹斜收,高足,足端外撇。灰胎,青釉。内心模印花卉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残高5.8厘米,足径4厘米(图七 7、图三十三)。
图三十三高足杯
TN01E02①:14,高足杯。失上部,下腹斜收,高足,足端外撇。灰胎,青釉。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残高6.2厘米,足径3.6厘米(图七 8、图三十四)。
图三十四高足杯
TN01E03①:30,高足杯。圆唇,侈口,斜曲腹,高足,足端外撇。灰白胎,胎质细。青釉。内腹饰花卉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口径8.8厘米,足径3.2厘米,高8.35厘米(图七 9、图三十五)。
图三十五高足杯
TN01E03①:31,高足杯。失上部,下腹斜收,高足,足端外撇。灰胎。青釉。内心饰花卉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残高5.9厘米,足径4厘米(图七 10、图三十六)。
图三十六高足杯
TN01E03①:32,高足杯。失上部,下腹斜收,高足,足端外撇。灰胎。青釉。内心饰花卉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残高6.5厘米,足径3.8厘米(图七 11、图三十七)。
图三十七高足杯
TN01E04①:1,高足杯。圆唇,侈口,斜曲腹,高足,足端外撇。灰胎。青釉。内腹及内心满饰花卉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口径12.6厘米,足径4厘米,高9.4厘米(图七 12、图三十八)。
图三十八高足杯
TN01E05①:30,高足杯。失上部,斜曲腹,高足,足端外撇。灰胎。青釉泛黄。内心处戳印葡萄纹,外足上部饰凹弦纹两圈。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残高7.4厘米,足径3.6厘米(图七 13、图三十九)。
图三十九高足杯
TN01E03①:36,炉。圆唇,敛口,直腹,失下部。灰胎,胎质较细。青釉。外腹近口沿处贴塑一圈缠枝花纹,下饰粗凸弦纹一圈,下饰八卦纹。内腹下部露胎无釉。口径13.6厘米,残高6.9厘米(图七 14、图四十)。
图四十炉
TN01E03①:38,炉。失上部,上腹竖直,下腹平收,圈足,下腹部置兽形足。灰白胎。青釉。外腹置贴塑及凸弦纹。仅外腹部施釉。残高6.6厘米,足径5.6厘米(图七 15、图四十一)。
图四十一炉
TN01E02②:19,盘。仅余底部。内底心贴塑龙纹。灰胎。青釉。全器满施釉,唯外底足端处露胎无釉。残高1.9厘米,足径6.1厘米(图七 16、图四十二)。
图四十二盘
(八)第八组:元代末期至明代中期
TN01E01②:2,碗。仅余底部。灰胎。青釉。外腹饰直条纹,内底心有“顾氏”字款。全器满施釉,唯外底心露胎无釉。残高2.9厘米,足径4.4厘米(图七 17、图四十三)。
图四十三碗
TN01E03①:15,盘。圆唇,敞口,斜曲腹,圈足。灰白胎,胎质细。青釉。全器满施釉,唯外底心涩圈处露胎无釉。口径16.6厘米,足径10.8厘米,高4厘米(图七 18、图四十四)。
图四十四盘
TN01E03②a:3,盘。仅余底部。灰胎,胎质较细。青釉。内腹近底部饰凹弦纹三圈,内心处饰菱形方格纹样,内戳印。全器满施釉,唯外底涩圈处露胎无釉。残高1.9厘米,足径10厘米(图七 19、图四十五)。
图四十五盘
TN01E05①:31,盘。仅余底部。灰胎,胎质较细。青釉。内腹饰花卉纹,内心有弦纹一圈,内饰花卉纹;外腹直条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涩圈处露胎无釉。残高2.7厘米,足径7厘米(图七 20、图四十六)。
图四十六盘
TN01E05①:32,盘。仅余底部。灰胎,胎质较细。青釉。外腹直条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涩圈处露胎无釉。残高3.1厘米,足径11.7厘米(图七 21、图四十七)。
图四十七盘
TN01E03②a:5,折沿盘。圆唇,花口,折沿,下腹斜收,圈足。灰胎。青黄釉。内沿面及内腹部满饰花卉纹。全器满施釉,唯外底心涩圈处露胎无釉。口径20.2厘米,足径8.2厘米,高4.5厘米(图七 22、图四十八)。
图四十八折沿盘
年代与认识
金村码头遗址,史籍无载。本次考古发掘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出码头遗迹并对其构筑方式、年代、范围及布局等方面信息进行整体判断,并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申遗展示方案提供切实可行及明确的基础材料。此次考古发掘以清理遗迹为主。鉴于以往的发掘经验,我们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遇到块石等迹象时,将其暂时保留,待各个探方整体判断之后再行处理。此外,许多单体遗迹往往是一个整体遗迹的一部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我们在发掘中采取整体下降的工作方法,即各个探方独自发掘,地层单独编号,但做到基本同时下降。各自下降到相同的文化层位后,对相关的遗迹作出整体的判定,然后再作进一步的发掘。这样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码头布局、各个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次发掘基本实现了原定的发掘目的与工作目标。在预定的发掘区域首次揭露出大规模的码头遗迹,为复原金村码头遗迹的结构、布局提供了详尽的资料。经过本次发掘,我们对于码头遗址的布局、结构及构筑方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了保持码头遗迹的完整性,我们对码头遗迹未作进一步的解剖清理,对于其始建年代尚不清楚。对于这方面情况,我们初步计划等待合适机会,选取局部区域进行小范围解剖发掘。从码头遗址现场发掘和采集标本情况来看,瓷器标本均属龙泉窑,时代延续很长,从北宋中期至明代中期的瓷片均有。此外,还发现少量金村地区民国年间生产的青花瓷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金村码头的延续年代和输出物品构成等方面的信息。
发掘领队 :沈岳明
执行领队 :谢西营
参加发掘 :杨瑞生 俞锦辉 张 涛 周光贵等
野外线图 :杨瑞生 张 涛
器物线图 :张 涛 张英帅
描 图 :程爱兰
拍 摄 :谢西营
执 笔 :杨瑞生 俞锦辉 谢西营 周光贵
作者:沈岳明、谢西营、杨瑞生、俞锦辉、张涛、周光贵、张英帅、程爱兰
原文刊于《东方博物》2020年第七十五辑
本文注释从略,完整版内容请订阅查阅《东方博物》2020年第七十五辑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使用
特别鸣谢以上各位老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