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育浙江考古事业核心竞争力,夯实浙江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省文物局近日印发《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实施方案(2025-2030年)》。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发展目标

打造一批中华文明浙江标识。在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瓷器发明以及技术发展和对外交流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研究等重大问题上取得关键性成果。

建成一家国家重点考古机构。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考古领域具有引领地位的重点考古机构。建成1家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2个物质文明文物基因库。

取得一批浙江考古标志性成果。出版20部以上重要遗址考古报告。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争取5处以上考古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完成5家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并投入使用。争取新增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0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全省建成考古遗址公园30处以上。

构建一个浙江考古国际传播体系。深化考古领域国内外合作交流,加强中外联合考古,向国际社会展示浙江考古事业的发展成就。到2030年,浙江考古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彰显。

《实施方案》提出6大工程,一起了解↓↓

实施新时代中华文明浙江标识工程

推进史前文明研究新突破

系统推进良渚、上山、河姆渡等大遗址考古研究。重点开展仙居下汤遗址、衢江皇朝墩遗址、反山王陵(二期)、良渚外围水利系统、河姆渡文化遗址等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

完善越国文化谱系建设

加强先越文化研究,重点推进东苕溪流域的湖州毘山遗址、下菰城遗址和余杭小古城遗址,金衢盆地的衢江云溪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城址及聚落遗址,姚江谷地商周遗址群,丽水地区商周遗址群等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成立越文化研究中心,建立越国考古综合性研究基地;加快推进以绍兴越国都城遗址为核心的越国文化遗址群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

到2030年,浙江地区越文化谱系更加完善,越国文明的历史原貌得以全面展示。


湖州毘山遗址

打造吴越国考古研究品牌

系统深入推进吴越国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成立吴越国考古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吴越国西府城、衣锦城、钱氏家族墓、西湖周边石窟造像等主动性考古发掘研究工作。

做深宋韵文化考古实证

聚焦杭州南宋皇城遗址、绍兴宋六陵遗址,深入开展南宋皇城城墙、城门、宫殿核心区的考古发掘,持续开展宋六陵陵园考古勘探发掘,厘清宋六陵的布局。同时,加强石窟寺研究。


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

探寻浙江瓷丝茶文化根脉

重点开展黄岩沙埠青瓷窑遗址、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大窑龙泉窑遗址、临安天目窑遗址、临海梅浦窑址等考古发掘研究,加强原始瓷器到成熟青瓷演进过程研究,建立瓷业资料标本与科技考古分析成果信息数据库。深化拓展蚕丝、陶瓷、茶叶在浙江起源、生产和对外流播的研究。

彰显浙江海洋文化特色

结合沿海、海岛史前及商周时期遗址考古工作,开展早期海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专题研究。实施舟山地区盐业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推进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钱塘江古海塘遗址考古研究。实施浙东海域水下考古区域系统调查,积极争取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水下考古与水下文物保护项目。

实施新时代考古强基提能工程

打造全省考古协作平台体系

持续推动浙北考古基地(安吉)、浙中考古基地(金华)、浙东考古基地(绍兴)、浙西考古基地(衢州)、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宁波基地等建设,筹划设立浙南考古基地、越国文化考古研究中心。

鼓励并支持有条件有意向的市县设立水下考古工作站,争取在沿海城市全面展开海洋考古工作。

加强考古科技赋能

推进考古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持续加强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增强考古发现、信息提取、实验室考古、科技检测分析、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等方面能力。

提升考古管理数字化

加强与省自然资源厅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等系统对接,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依托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标注文物等级和分布情况,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浙江)

实施新时代考古浙军培育工程

强化考古机构建设

增强省级考古机构考古力量,202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规模达到180名以上,积极推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重点考古机构名单。到2027年,省、市、县三级联动的考古工作机构队伍进一步加强。

加大考古人才引育力度

建立完善考古领域专家库,落实文物领域领军人才、青年人才认定和评选机制。加强考古骨干力量培养,强化基层考古力量。支持各地积极引进考古专业人才。

加强专业教育培训

支持推动高校在强化文物科技创新和文物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加强高校与地方联动,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考古人才机制。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在职人员继续教育。


青年文博人才“新鼎计划”培训班

实施新时代考古成果出版传播工程

加快考古发掘报告出版

到2027年,完成嵊州小黄山遗址、余杭姜家山遗址、瓶窑汇观山遗址、桐乡普安桥遗址、余姚田螺山遗址、临平茅山遗址、临平玉架山遗址、安吉八亩墩墓葬、湖州杨家埠古墓群、德寿宫遗址等10部考古发掘报告。

到2029年,完成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余姚井头山遗址、余杭良渚古城城墙遗址、衢江西周土墩墓、南宋皇城遗址、安吉古城遗址、杭州老虎洞窑址、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南宋临安城遗址等10部以上考古发掘报告。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丛书(第一辑)

实施新时代考古遗产活化利用工程

推动考古成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围绕上山文化遗址群、海上丝绸之路、钱塘江古海塘申遗主线,深化考古研究,推进遗产的活化利用,推动上山文化遗址群、温州古港遗址、慈溪上林湖越窑、大窑龙泉窑、钱塘江古海塘等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2025年完成第四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到2027 年,良渚博物院二期、浦江上山、余杭玉架山、仙居下汤、富阳泗洲造纸作坊遗址等考古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到2030年,国家、省、市县三级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基本构建。


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

以“考古+”助推文旅深度融合

鼓励省内考古遗址公园等具备考古资源及研学条件的机构、场所,打造以考古成果为内容载体的文物主题游径、“考古+旅游”精品线路等。到2027年,争创2家国家考古研学基地。

实施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工程

加强国内外考古合作

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和中外联合考古等文物考古国际交流项目。积极开展中外合作考古研究,成立良渚国际考古中心,培育考古领域的世界性学术课题。

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积极开展文物考古国际合作和多元对话,持续放大“良渚论坛”品牌效应。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稻作农业起源地、青瓷文明起源地等优势资源,搭建考古研究高端学术交流展示平台。

内容综合自之江文物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