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祖锋 通讯员 张涛

元宵节将至,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的渔家人又开始忙碌起来。心灵手巧的妇女以豆面为原料,经过几十道工序,一个个造型各异、活灵活现的豆面灯呈现眼前。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人们点亮面灯,或供奉在祠堂,或摆放在屋内,祈愿新的一年人寿年丰。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记者走进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渔家妇女70岁的宋玉芳家中,正巧赶上她和老伴盘坐在炕头上精心制作豆面灯。神态鲜活的祥龙、金光熠熠的彩凤、祥瑞灵动的萌蛇、栩栩如生的螃蟹、大虾、扇贝等造型各异的豆面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据了解,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夕,在青岛市即墨区沿海渔村,人们有用大黄豆面捏豆面灯迎元宵佳节的特有习俗。所谓“豆面灯”,就是用大黄豆面捏成形态各异的面塑生肖属相,面塑顶端或背上捏一小碗,内插灯芯,倒入豆油。人们把捏制好的豆面灯在元宵节晚上点燃、放置,寄托着对五谷丰登、鱼虾满仓、平安幸福的祈盼。


“豆面灯不仅仅是一种面塑,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情感寄托。”宋玉芳说,每年元宵节前夕,制作豆面灯已经成为烙印在骨子里的习惯。只见这位心灵手巧的老人,盘腿坐于炕上,面团在手中揉捏了几下便有了雏形,再用牙签、剪刀等工具进行局部加工。不一会工夫,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豆面灯就做好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豆面灯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多样,从最初的几种逐渐发展到现在的70多种,螃蟹、大虾、八带、比管鱼、扇贝、琵琶虾等特色海鲜也被制作成了豆面灯面塑。“今年,我还特意制作了十二生肖造型的豆面灯,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尝试和创新。”宋玉芳说。


豆面灯寓意美好,制作工艺也别有讲究。宋玉芳介绍,豆面灯的制作工艺特别讲究,做一盏豆面灯,要把豆面精细研磨,加入少量水把面揉至筋道易定型。再用手沾上少量食用油,将面团揉搓成各种形态各异的生肖属相。做好之后,用牙签缠上一点棉花,插在面灯中间当作灯芯。


做好的豆面灯要在正月十五傍晚点亮,放置在家里不同的位置,或者送到祠堂祈福,蕴含着渔家人对五谷丰登、鱼虾满仓、平安幸福的祈盼。“点燃之后的豆面灯也不能浪费,收起来的豆面灯,先上锅蒸,然后切成薄片、晒干,等到炒菜的时候撒上一把,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宋玉芳说道。

在即墨沿海渔村,正月十五元宵节制作豆面灯的习俗已经传承600多年,一盏盏豆面灯成了渔家文化的独特标识。

宋玉芳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六七岁时,宋玉芳便跟随母亲学习豆面灯制作技艺,心灵手巧的她制作的豆面灯新颖奇巧,远近闻名。最盛行的时期,宋玉芳几天就能用掉50斤的豆面,但如今制作豆面灯的手艺人却日渐稀少。“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免费教。”宋玉芳说,为确保技艺传承后继有人,宋玉芳经常手把手传授豆面灯制作技艺。

时代不断更迭,豆面灯却依旧如同600年前,只存在于手艺人的一指一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