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青岛饭店,老青岛可谓人尽皆知,作为曾经屹立于中山路上的一家老字号,它曾给几代岛城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令人惋惜的是,二十年前,随着中山路的再次改造,青岛饭店离开了它诞生、发展、辉煌的老街里。
说起青岛饭店,还不能不提“青岛大包”,它曾经是青岛特色小吃的符号,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那个时候买包子的队伍“首尾不相望”,它带给了岛城市民无数温馨的回忆,它的沉浮也让许多人感慨不已。
1998年,曲阜路青岛大包店内(吴正中摄影)
这是摄影家吴正中老师拍摄于九十年代末的照片,青岛饭店,曲阜路上的青岛大包,估计会瞬间勾起许多人难忘的回忆,这个时期也是青岛大包最火爆的时候。
在老青岛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饭店最有名的,就是一个肉丸的酱香包子、柔糯可口的豆沙包,还有市民非常喜爱的开花馒头。一毛钱一个的青岛饭店大肉包,每每回想起来仍令很多人难以忘怀。
八十年代青岛饭店旧影
青岛饭店中午吃饭时人总是很多,大厅里除了各个柜台前排队的人, 就是逛街里累了的大人们在吃包子、喝啤酒。你会看到 一屉一屉的包子拉进柜台,每一个都冒着热气,间或几个还顺着捏口处淌出深色的酱汤。
2003年,中山路与曲阜路交界的青岛饭店旧影(吴正中摄影)
从青岛咖啡饭店到青岛饭店,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青岛大包亦是如此,以皮薄、味美、鲜嫩而名扬岛城。最初一直在店内经营,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在曲阜路窗外搭了个“偏厦”,专门卖青岛大肉包、豆沙包,后来青岛饭店一楼改成肯德基时,还卖了一段时间,再后来就搬到斜对面独立经营了。
1996年7月16日,曲阜路青岛大包中心店开业,开业当年,就被评为首批“青岛十大特色小吃”之一。青岛饭店的大肉包好吃,得益于用料的实在与讲究,还有一帮老员工对待制作过程的一丝不苟。
1996年到1998年是青岛大包最辉煌的时候,曲阜路总店开业时的日营业额能达到2.6万元,1997年“五一”,当天的营业额达到了4万元。青岛大包曾先后获得“市民满意的大众饭店”、“山东省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等称号,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青岛特色小吃的王牌代表。
那时的大肉包子就是一块钱一个了,虾仁大包好像卖到四块钱一个,肯定会有不少老青岛人说起它更早的价格,五分钱、一毛钱,一辆粮票,再后来的一毛五、两毛......不过时间虽然变化着,还是感觉那是很实惠的大众美食。
1998年,曲阜路青岛大包前(吴正中摄影)
青岛大包被评为十大小吃后,加上曲阜路的独立门面,更是愈发红火。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成了最鼎盛的时期,1997年,我正好在湖北路工作,业务忙的时候,到了中午午点,经理经常会让我们去买些包子回来一起吃。那时每天排队的人群真的是“首尾不能相望”,都能蜿蜒排到中山路上青百一店的大门前。当年青岛大包的火爆简直都无法想象,去那里吃一顿包子也是很多孩子的开心不已的事情。
九十年代,曲阜路青岛大包店内。
曲阜路的青岛大包,好像就在眼前。很多人一定还会记得排着大长队买青岛大包,那一股股香气离着有一段距离就能闻到,一个大肉丸还流着油,八宝粥又稠又甜......
2000年,青岛大包改制为青岛大包快餐有限公司。2004年,成了青岛大包的转折之年,这一年成为它扩张的顶峰,连锁店达到了28家,除了市内四家直营店外,其余24家均为加盟店。而且已经辐射到省外,在陕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也能吃到青岛大包。
2004年,青岛山贺实业有限公司买断了“青岛大包”的商标,一同买来的还有大包的“秘方”和原公司的200多名职工。
这一年,青岛大包连锁店陆续变脸成统一的“青岛大包快餐”。随着加盟店越开越多,用料缩水,价格提高,味道变差,这可能是青岛大包迅速“失掉市场”的主要原因。2004年7月30日,青岛大包被摘掉了“特色招牌”。此后,青岛大包销售网点开始出现剧烈萎缩,好像很短的时间,几乎所有店都关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青岛饭店的青岛大包、长城饭店的水饺、李沧区锅贴铺的锅贴、小红楼牛肉灌汤包等十大特色小吃享誉岛城,曾是这座城市的绝对美食网红,也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青岛大包的盛衰史代表了前些年青岛特色小吃的发展,它的由盛到衰,也是一个行业的历史缩影,盲目的追求高利润和扩张,摈弃和忽略了传统的基础,加上洋快餐的入侵,无疑加速导致了青岛大包的滑铁卢。
说起青岛大包,时至今日,仍是满满的记忆。前几年从报纸上看到,2011年8月,青岛大包又重新进入了市场,再次回归岛城市民的视野,不过一直也没有再去品尝。作为经历青岛大包辉煌发展时期的老青岛人,在回想青岛大包曾经的辉煌景象时,在感叹它的黯然消失时,还是期盼着我们的本地老品牌能够“东山再起”,让我们岛城特色小吃业能够再现辉煌。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