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形成各地旅游热,“人山人海”的画面刷爆网络。伴随“旅游过大年”的“新年俗”逐渐被更多人实行,新春档也成为旅游市场刺激消费的必争之“节”。
文旅打造春节“仪式感”,并非一朝一夕的“表面工程”,而是整合文化、产品、服务、业态多维度,让流量繁荣和消费磁场形成“管用一百年”的发展模式,需要从长计议的战略化布局。以青岛上街里为例,其原生春节节庆IP“逛街里节”已经举办了三届,“三三不断”背后是历史城区活化更新和商业化的递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成果来看,今年的“逛街里节”从人气、品质、转化三个维度,都远超前两届。线下,演艺多元、人潮涌动、年味十足;线上,达人种草、网友分享的打卡内容盈篇满籍,消费者体验上了“青岛味儿的大年”,也进一步打开了消费的“欲望”。上街里“逛街里节”线上线下流量双爆的背后,必然经历了一番“持久战”的布局:
老城新面貌:跑出活化更新“加速度”
“春节”是中国人最珍视的文化传统节日,2025年的春节也是联合国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年”。举国欢庆之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体现得淋漓尽致,尤以历史城区为盛,其存留下来的老建筑场景及延伸出的在地内涵,是差异化年味表达最地道的“舞台”。
与时俱进,历史老城也要焕新颜。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节庆需求,以及活化利用的发展需要,老城更需要跑出保护更新的“加速度”。
去年,市南上街里“青岛中山路近代建筑群”“青岛里院早期建筑群”入选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这离不开历史城区长期保护与修缮工作中花的大气力。2024年6月,青岛市南区开始根据《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和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确保建筑修缮质量的同时,考虑到了后续产业的引入需求,制定了一批上街里老建筑修缮与更新计划的详情,其中包括曲阜路片区的改造提升、济南路68号乙的改造提升项目,以及莱芜一路片区的第二批改造提升工程,为历史建筑地再利用提供了稳固的基础,旨在推动街区整体品质的有效提升。
老城建筑场景活化更新,离不开优质的内容产品。今年,上街里第三届“逛街里节”期间,青岛年度大戏《年味儿》、岛牌喜剧《古今相“撞”》《“年货”大乱斗》《“福禄寿”的年初KPI》、互动巡游等多元沉浸式街区演艺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带动周边业态人气攀升,形成“因演而游”的“5小时演逛游商”生态圈。
老城新体验: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变
文旅作为第三产业,“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提供高品质、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尤其是对于春节假期旅游人流量激增的重要节点,城市文旅更要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管理思维,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2025年第三届上街里新春“逛街里节”的游客数量,从第一届的40万人次进阶到了今年的初一至初七日均35万人次,高质服务体验的水准跃升是重要推手。
喜气洋洋的春节是消费者“体验”的重要时刻,景区设备设施、环境卫生等基建问题面临“大考”。第三届“逛街里节”期间,大量市民和客流涌入上街里,但始终保持优质、卫生的环境,背后离不开基建的长期耕耘,以及“常态+节庆”的服务模式。节庆时,上街里服务人员超千人规模,并会创新优化激光秀,更新灯饰及招牌亮化,为游客和市民营造最佳“沉浸式”体验氛围;从去年春季开始,上街里中山路沿线公厕就已完成环境提升,保证内部整洁、设施齐全外,还增设了文明提示、绿植及残疾人通道,提供人性化如厕环境;同时,优化出行:新增华能大厦地下车位196个,增设6条道路泊位,延长中山路4路口人行横道,增设监控,升级415个路内泊位,安装5块停车诱导屏,接入高德等4500个泊位数据,实现智能服务。
提及“智能服务”,以科技为引领,打造高效服务、便捷管理的现代“智慧街区”一直是上街里的亮点。2024年,市南区“历史城区数字智脑平台”还获评“2023年山东省公共视频智能应用创新案例”,其数字智脑平台集成5平方公里三维数据,能支撑多场景应用。另外,银鱼巷、海誓山盟广场等人流密集区的AI相机,能实时监测人流,提升街区服务精准度。
综上,旅游日益“内卷”的态势下,“服务思维”才能驱动体验升级,供给更优体验,从而精准匹配消费者需求,提振流量繁荣信心,构筑起“流量”变“留量”的消费磁场。
老城新业态:商业试点新突破
如果说保护修缮、服务思维构成文旅发展基础,业态的持续集成、产业的持续迭代,无疑是决定了发展的高度和广度。春节,作为检验文旅商业化水平的“试金石”,能从短假期透视出市场在过去一年,甚至更久远周期的业态和产业升级境况,也体现着未来的发展持续力。
第三届“逛街里节”期间,因演而游、“5小时演逛游商”生态模式,再次发挥转化效能。绛雪青岚、野馄饨1号等青岛在地“流量”业态,爱尔市集、好彩头市集等“年味儿”节庆多层次业态组合,Jellycat等垂类年轻化业态,共同构筑起新春旅游市场下,上街里特有的“逛吃游住购娱”一体化沉浸式消费场景,为历史城区更新发展提供了样本参考。
业态合理化打造非一日之功,需要迭代过程。上街里对于消费者需求满足和市场洞察是敏锐的,年轻化和在地差异化业态都做好了兼顾。去年,中山路便开始了“巧克巧蔻”巧克力博物馆山东首秀,为街区新增了年轻化的“网红”打卡地;青岛老照片馆也于中山路106号启幕,四方路27号的老字号展览馆也焕然一新,展出大批珍贵青岛旧影,尽显老字号品牌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上街里加快实施业态焕新战略。“逛街里节”开始前,上街里已拥有70多个特色文旅项目,如奇幻海世界、海天荣里、东方早茶等;特色消费场景,如太兴里的青麦精酿、camella咖啡等打造的“日咖夜酒”街区、劈柴院的美食民宿文化、银鱼巷的30余家首店潮牌,承载了年轻消费者的活力;新开放的同仁堂茶饮等老字号,满足了“老青岛”群体对百年品牌的追随;青岛城市建设集团携手希尔顿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宣告希尔顿旗下摩庭品牌正式入驻市南历史城区上街里……多层次、多元化、多种别的业态铺设,为流量繁荣打好了坚实的转化基础。
老城新活力:演商融合战略下的市场繁荣
春节文旅的市场繁荣,是存量和增量并行的战略合力。合力做大化的底层逻辑,是利用好差异化优势,让在地文化赋能商业发展。
以在地文化为轴心,裂变出不同的节庆文化,构建常态化的商业模式,已成为当下国内文旅市场的主流趋势。城市春节消费“大考”,做出在地特色,首先要做好传统文化的赓续,节庆与文化活动是主要手段。
2024年以来,上街里逛春天旅游艺术季、里院喜剧节、上街里啤酒节……再到如今正在火热进行的新春“逛街里节”,青岛上街里已形成常态化节庆IP矩阵,并形成了“因演而游”的模式样本——以在地文化为基础,以节庆打造为舞台,以多元演艺产品为内容,共同成就老城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带动流量和留存增长,赋能业态转化和升级。
去年,上街里共推出大型节庆演出53场,策划街区舞龙、复古NPC互动等特色活动超2000场,上演沉浸式舞剧、话剧等剧目演艺逾千场,举办《画堂春》等艺术展览500余场,并开创性举办了“上街里街头艺人大赛”。同时,推出“青岛往事:青岛早期城市老照片展”,依托“阅城文化空间”引领示范,举办文献展等文化活动40余场次。
今年新春的第三届“逛街里节”,上街里的“节庆+在地”演艺产品再次升级。源于崂山传说的“耐冬(青岛市花)、梅花、樱花、百合、海棠”花神巡游,青岛代表元素“山花花、瓦片片、塔楼楼”舞龙互动巡游,《老青岛的新生活方式》戏剧专场,群舞《摩登青岛》,讲述青岛故事的喜剧《古今相“撞”》《“年货”大乱斗》《“福禄寿”的年初kpi》……从中山路主街到海誓山盟广场主舞台,从劈柴院到微醺街区太兴里,从里院到波螺油子,成熟节庆IP下的多样态演艺,在百年历史建筑场域中全面爆发,成就了“5小时演逛游商”生态圈,让消费者愿意多留“N+1”小时,为业态转化提供了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而焕发老城的新活力。
可以预见的是,上街里已然率先锚定未来方向,这一老城更新的“样本效应”将随实践和应用被成功证明——在快速变迁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竞争中,既要敢做创新“先手棋”的引领者和先行者,也要能做耐得住性子、不断精进的“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