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未成年女孩小染沉迷于抽盲盒
随着盲盒越抽越多
零花钱也不够用了
小染决定铤而走险
在上海地铁站内的多家盲盒店铺内
盗窃了50多个盲盒
并通过将拆开后的普通款式
在“小盒花”App上低价售卖来回血
因小染认罪态度较好
并将盗窃所得盲盒悉数以原价赔偿
得到了店铺的谅解并出具了谅解书
上海市铁路运输检察院
决定对小染作出附条件不起诉
未成年人如此轻而易举地
通过该App倒卖盲盒
它的背后有什么监管上的漏洞呢?
经过检察官和少年司法专家的走访与调查
发现在盲盒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
有着诸多的监管死角与法律真空地带
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如何做到合法合规?
小染的案子虽然已告一段落,但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有调查统计,从2022年至2026年,中国潮玩行业预计将以24%的复合年增长率继续增长,预计到2026年,盲盒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24亿元。
可在盲盒经济繁荣的背后,也频繁出现着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泄露公民个人隐私、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等问题,这也呼唤着更多更完善的行业治理规则。
为了进一步规范盲盒经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23年首次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指引》特别强调要“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对盲盒销售对象的年龄作严格限制,要求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要求盲盒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鼓励地方有关部门出台保护性措施,推动净化学校周边消费环境”。
尽管《指引》的出台已经一年有余,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在盲盒的生产和销售时应用好这些规范,我们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小染盗窃一案中,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发现了这家小盒花App背后隐藏着社会治理的线索,因该企业位于上海市普陀区,所以他们将这条线索移送给了上海市普陀区检察院。
普陀区检察院检察官王蕾在调查中发现,小染所沉迷的这款小盒花App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性质上来看,小盒花App属于一种新业态的网络平台。它融合了现在时兴的各种娱乐和生活方式产品, 盲盒虽是主营业务,卡牌游戏、剧本杀,甚至酒类产品都会在这个平台上售卖。
除了商品交易的功能外,它更是一个聚集了潮玩同好者的社区,大家可以在上面发布帖子、交流种草,同时也有直播功能。虽然是一个新兴的平台,但近几年来,它的发展相当迅猛,注册用户将近千万人,它吸引的购买主力便是未成年人与20多岁的青年人。
在对小盒花App进行彻底体检后,王蕾发现该App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有明显欠缺,比如未设置未成年人保护模式、未对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进行保护。同时,王蕾还发现该App的社区里时常有人发布擦边的照片、灰色的言论等。
此外,由于所有用户都能发帖和购买商品,该App又未对用户发布的内容和能购买的商品设置相应的过滤机制,未成年人能在平台上看到不少不良信息,甚至还能买到酒。
在与小盒花App的负责人交谈过后,王蕾也了解到他们的困惑和无助:“我们是初创公司,员工多是IT背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盲盒背后的法律规则的认知较为缺乏。”
同样,这或许也是很多盲盒商家的共同疑问:法律也没有规定未成年人不能买盲盒,我们更无法禁止未成年人下单。未成年人偷拿父母身份证下单,我们也管不了……
可法律没有规定买盲盒需实名,就代表盲盒商家无须尽到相应义务吗?那么,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商家在盲盒经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怎么做才算是合法合规地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呢?
对此,王蕾表示,像类似小盒花App等网络新业态企业针对未成年人保护需要重点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需开启未成年人保护模式;二是需建立对不良和擦边信息的筛查与过滤机制;三是需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加强对信息非法收集和泄露风险的抵御;四是需对未成年人盲盒消费进行限制;五是需要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比如建立强制报告专区、涉未成年人纠纷处理优先通道等。
还有两部法律法规也应当关注。一是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二是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该条例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它为互联网企业依法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新要求。
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22、43条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4条的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应当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并提供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网络平台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专区,丰富内容池,设置未成年人专属渠道,提供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平台内产品或者服务。
同时,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44条的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应合理限制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因此,类似“小盒花”这样的盲盒潮玩App应该在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后,如果有未成年人购买盲盒,应该设置单人单日购买盲盒的金额限制。
此外,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6条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注册直播账号。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征得监护人同意。因此,盲盒拆卡直播间不得招募16周岁以下的主播,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自己开通私人盲盒直播。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盲区是小盒花App平台上的社区聊天板块,它并未设置相关的内容过滤和不良信息的筛查机制。而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80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23条的规定,网络平台应显著提示含有不安全行为、违反社会公德、引发极端情绪、养成不良嗜好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
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第80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22条还作出了相关规定:网络平台发现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信息时,应当立即停止传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
王蕾表示,如果小盒花App能早早引入未成年人保护模式,能够对未成年买家进行盲盒消费限制,小染也不至于能够那么轻松地用自己的身份证注册账号,将盗窃的盲盒未经审核就挂上平台,并顺利出售给各个买家。
盲盒非盲区,这份网络指导清单请收好
那么,除了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外,商家在售卖盲盒时,还应遵守哪些法律规定呢?
华东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田相夏表示,商店在销售盲盒的时候,还需注意盲盒销售的领域范围、信息披露范围,以及保底制度。
比如,在《指引》中,对不适宜进入盲盒领域的商品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药品、医疗器械、活体动物、易燃易爆物品等。曾饱受争议的活体宠物盲盒就属于这个范畴,因此商家销售这类盲盒将涉嫌违法。
田相夏告诉《方圆》记者,现在很多学校周边的盲盒店铺会自制盲盒,声称里面是学生喜欢的小卡、玩具等,可其实不仅中奖概率极低,销售的也是假冒伪劣产品。当孩子们去抽的时候,往往只能得到不值钱的纸巾、三无产品,甚至是没有检验标志的食品,这就是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的销售行为。
早在2022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发布了一份《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它明确规定了盲盒经营者应将盲盒内物品的要求盲盒经营者将盲盒内物品的商品价值、抽取规则、抽取概率等关键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前知晓真实情况,此后颁布的《指引》也重申了这一规定。
同时,《指引》还鼓励建立保底制度,盲盒经营者可以通过设定抽取时间、抽取金额上限和次数上限等方式引导理性消费,自觉承诺不囤货、不炒作、不直接进入二级市场。
在找到小盒花App存在的各种问题后,2024年3月,上海市普陀区检察院在经过充分的调查走访,提出了14项具体的治理建议,并在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下向该公司送达了一份近万字的检察建议书及整改清单。
在收到检察建议书后,小盒花App进行了一系列整改。4月28日,普陀区检察院对小盒花App展开了一系列“回头看”评估。在整改后,打开小盒花App,界面会自动弹出一个未成年人认证的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未成年人无法购买酒类、游戏账号等产品,也无法预约参加非“适龄”的剧本杀和密室逃脱游戏。因购买盲盒需要实名认证,当未成年人购买时,会受到单人消费上限的限制,当然,监护人也可根据情况自行调低限额。
在不良信息筛查方面,小盒花App增设了机审和人审的双重过滤机制,并增设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敏感权限。在未成年人模式下,有一个未成年人投诉举报专栏,当提交涉未成年人的问题反馈后,平台会做出优先的处理。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并加强对盲盒潮玩等新业态网络行业未成年人保护的监管。2024年10月24日,普陀区检察院联合普陀区委网信办、普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执法大队,梳理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典型性、普遍性企业风险要点及难点,依法提出指导建议与措施,并共同编制了一份“网络企业未成年人保护指导清单”,举办了相应的检察开放日活动。
这份清单从防沉迷设置、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禁售限售产品等多个方面为网络企业如何保护未成年人提出建议,并一一附上了法律依据。
田相夏表示,盲盒是一种新兴的消费业态和模式,它自有其吸引孩子的诱惑力。我们不能消极否认这种业态,而是要积极探索盲盒合法合规的销售和经营模式。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当孩子沉迷时,与其想着“消灭盲盒”,不如借此帮助孩子树立起理性的消费观。同时,市场监督管理局、网信办要对盲盒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正面的规范引导,让盲盒经济能够良性发展。
来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