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出海,生蚝养殖户轻点屏幕,便可掌握水体的盐度、溶氧量、水温和风速风向等关键数据;身处远海,一旦渔船发生突发情况,渔民按下“一键求救”,即可第一时间获得救援和帮助……
近年来,阳西立足发展实际,以“一盘棋”思路,充分对接、运用省、市一系列数字化平台,全力推动“数字阳西”建设,全面深入探索数字化治理在阳西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深度融合,形成精准智能的“一网统管”城市治理模式,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力护航阳西高质量发展。
日前,《广东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入选名单》公布,阳西县入选县级试点。这是对阳西多年来努力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肯定与支持。
推动“数字阳西”项目建设
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
“数字阳西”是阳西县推进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项目。近日,数字阳西运行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一网统管 数字阳西”一行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凝聚了近年来阳西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心血与汗水。
作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县,自2021年以来,阳西积极推行“数字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推进“数字阳西”建设,实现县域“一网感知态势、一网纵观全局、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
打开数字阳西视频云管平台,政务、综治、城管、交通、环保等业务数据以可视化方式实行实时动态展示。阳西县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赖苗青介绍,“一网统管”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管理涉及的各个部门和系统连接起来,可有效整合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响应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
行业应用多、接入监控摄像头多是“数字阳西”的特点之一。据了解,数字阳西视频云管平台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16个行业数字化应用体系,涵盖教育、医疗、政务等政府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汇集了县、镇、村6000多个视频监控画面,为实现县域“一网统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推进‘数字阳西’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按照省市县一体化思路构建,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赖苗青介绍,目前“数字阳西”在数字农业、数字渔船管理等领域的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打造“数字渔船”管理系统
织密渔业安全保障网
作为渔业大县,近年来,阳西以“数字阳西”建设为契机,研发打造出“数字渔船”管理系统。目前,阳西涉渔乡镇船舶已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
在省渔政总队阳西大队溪头中队,打开涉渔乡镇船舶安全生产监管数字平台,每一艘乡镇渔船的定位清晰,船只状态、船舶总数等实时信息一目了然。
溪头镇政府渔业负责人肖江辉表示,该系统通过“岸基通信网络+北斗定位”,实时获取船舶位置、轨迹等信息,有效提升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台风期间,能及时快速调度渔船回港避风,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轨迹查询系统也为解决海上纠纷提供了依据。
“有了这个系统,渔船看得到也叫得回。”一旁的阳西县海洋发展局执法二股工作人员许冰鸿补充道,通过划定“近岸”和“超距”两个电子网格,能够实现休渔期、防汛防台风期的渔船停港管控,不仅为散布在海上的渔船织密了安全网,也让渔政部门拥有了一双让违法违规渔船无所遁形的“天眼”,渔船监管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在远海也可以随时与家人联系,还能通过船上的数字终端及时了解天气预警信息。一旦发生突发情况,也可以通过手机App一键求救,第一时间获得救援和帮助。”谈起“数字渔船”,溪头镇渔民林永俊连连点赞。
“数字渔船”管理系统的应用成果也屡获肯定,在2023年荣获《2022年广东省政务服务创新案例》,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优秀数字化监管典型案例。
数字化助力传统产业换新颜
“程村蚝”品牌愈发响亮
临近春节,程村蚝的核心产区——红光村,一艘艘运蚝渔船整齐排列在村码头,工人们正一下一下敲打着蚝壳,不远处的农户正在晾晒蚝干……
“现在养蚝和30多年前相比变化很大,尤其有了科技设备的加持,进一步提高了生蚝的生产效益。”看着眼前的繁忙景象,程村镇红光村蚝协会会长谢汝细颇为感慨。他表示,1988年开始养蚝时,主要靠经验判断和隔三岔五出海探测温度和盐度变化,而今有了集气象站和传感器于一体的数据监测设备,养殖户们在陆地上通过物联网管理平台,就能将盐度、溶氧量等尽收掌中,不仅降低了养殖作业强度,也节省了人工费用支出。
乘着数字化的东风,阳西“中国蚝乡”的称号愈发响亮,该县程村蚝产业已实现超6万吨的年产量,年产值突破7亿元。
赖苗青介绍,阳西计划实现生蚝养殖环节的全面数字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并构建生蚝加工与销售数字化平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还将建立生蚝养殖区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质变化,不断提升生蚝品质,进一步擦亮程村蚝品牌。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可以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赖苗青表示,将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工作,推动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