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高位推动,凝聚合力,医共体建设步入“快车道”。(何雯 供图)

日前,湖南邵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新邵召开,推广新邵县医共体建设经验做法。新邵究竟如何探索医共体建设?有什么做法值得多地学习?

新邵县地处湘中腹地,曾与很多地方一样,面临医疗资源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患者外流等问题,整体医疗水平比较落后。

如今,借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改革,新邵县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基层就诊率高达79%,分级诊疗格局不断巩固;87%的卫生院达到了优质服务基层行的基本标准,33%的卫生院达到了推荐标准,居全省20个试点县前列;“旗舰中医馆”“中医阁”建设覆盖全县,中医药诊疗服务量占医疗业务量的40%左右……

据悉,新邵县是邵阳市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确定的第一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近年来,该县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党政主导、部门协同、资源融合、统筹推进”的医改工作新路径,分级诊疗格局不断巩固,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满意度持续提升。

统筹运作“一盘棋”,齐心协力推动改革提速

自试点工作启动后,便步入了“快车道”。新邵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出台《新邵县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配齐配强专班力量,构建了县委统揽、政府主导、卫健牵头、部门联合、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发力、共同推进的协作机制。为保障顺利推动,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医改工作专项经费,将乡镇卫生院调整为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除此之外,该县建立编制“周转池”,安排50个编制用于医共体人才引进,对人员实行“统一管理、柔性流动”,骨干人员“动态调整、周转使用”。强化权力下放,成立医共体总医院党委,赋予总医院人、财、物管理权限,逐步建立行政后勤、人员队伍、绩效考核、药品器械、财务审计、医疗业务、医保政策、信息系统“八统一”的管理机制。

能力建设“一体化”,促进医卫体系均衡发展

为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差异化发展,新邵县强化龙头医院建设,大力实施树名医、创名科行动,建强县域“龙头”医院,提升大病诊疗能力。强化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组织医共体牵头医院业务骨干到基层分院担任业务院长,遴选副高及以上职称专家到乡镇设立专家工作室,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建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中医馆实现全覆盖,2024年,共完成“旗舰中医馆”建设3家,“中医阁”建设58家,90%以上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70%以上村卫生室可规范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片区救治能力。

强化乡村一体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健康守护工程”,对村卫生室设备进行升级更新。探索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将村卫生室纳入卫生院延伸服务点。2024年,村级诊疗83.99万人次,较上年增长32.83万人次;行政村门诊医疗服务医保报销资金304.56万元,较上年增长81.99万元,提升健康管理能力。

通过“三医联动六医协同”集成改革,新邵在全县25家医疗机构推广医保DIP支付方式改革,争取上级支持,从今年1月起,该县将区域内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职工医保、大病保险等基金打包给医共体总医院,建立“总额包干、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控费、资源下沉、重心下移,有效节约医保基金,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利益调控与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

远程服务“一张网”,打通县域医疗信息壁垒

乘着医共体改革的东风,为构筑医疗服务新模式,新邵县统筹全县资源,建成贯穿城乡、辐射全域的医共体资源共享“六大中心”,县域内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检验、消毒供应、远程会诊等中心的建立,实现了信息、管理、业务、服务等一体化共建共享。

2024年,医学影像中心共为基层阅片40011人次,医学检验中心164项次;心电诊断中心687例,远程会诊40余次;医共体内全面推行“基层检查、基层收费、上级诊断、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涵盖95项临床检验项目,100项医学影像检查,为患者节省费用数百万元,效果显著,反响良好,逐步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

由县、乡、村三级医生组成的“1+2+N”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利用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上门为群众实行个性化签约,健康管理、免费体检、送药上门、跟踪随访、绿色转诊等一条龙服务,让群众暖心、舒心、称心。(肖斌辉 何雯 孙诗明)



“潇湘泌尿腔镜行”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新邵医共体总医院举行。(何雯 供图)



1月25日,邵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新邵召开。(何雯 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