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春寒料峭,但广东省陆丰市皮影剧团里的演员们却忙得热火朝天。一系列惠民演出让市民在光影交错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台上,当文成公主的銮驾忽遇狂风骤起时,幕布后好几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空中交错翻飞,十几根竹竿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竟无一根相撞,全凭后台老伙计们几千场演出磨炼出来的心照不宣。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主要分为“关中皮影”“北方皮影”以及“潮州皮影”三大流派。陆丰皮影戏属潮州皮影,如今更是其仅存的一支,兴盛于粤东潮汕一带,流布于海陆丰、福建南部和台湾等地。
“陆丰皮影采用潮剧特有的‘帮声’与‘活五阶’,唱腔音乐用正字戏、白字戏曲牌,易语而歌,称白字曲,后又融入了陆丰渔歌、民间小调、方言俚语,自成一格。”从艺三十余年的老师傅马水生介绍说。
大幕合上后,掌声还未散去,厚重的帷幔仿佛隔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后台昏黄的灯光映着角落里破损的皮影,仅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艺人们井然有序收拾道具,拆背景、收幕布、装皮影。这套流程,马水生已经重复了三十余年。
“多年前剧团经营困难,我也萌生过改行的念头,但一想到剧团重组太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傅,就咬咬牙坚持下来。”谈起过往,马水生感慨万千。
如今,陆丰皮影戏已荣获国内外多项文化大奖,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工会副主席薛丹绮介绍,陆丰皮影剧团于2006年6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11月陆丰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多年来,皮影戏人用灵巧的双手,演绎着人间百态,也承载着无数游子的乡愁。正如马水生所说,皮影戏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纽带。
记者:洪琳
文字编辑:李晨阳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解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