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第33届渔灯节来啦!这个节日可不一般,它承载着烟台沿海渔民数百年的文化传承,充满了浓郁的渔家风情。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盛大的节日,探寻其中的奥秘!

渔灯节的起源与历史

渔灯节是山东烟台沿海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从传统元宵节中分化而来,成为专属于渔民的节日。据《中国渔岛民俗》及蓬莱史志《登州府志》记载,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像芦洋村、山后顾家村等渔村的建立与渔灯节的起源紧密相关。最初,为祈求人船平安、鱼虾满舱,周边渔民在海湾停泊处修建龙王庙,随着渔业和航运业发展,渔灯节逐渐成型。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为解决船主拜祭先后的纠纷,部分渔村将渔灯节时间改为正月十三,其他村多在正月十四。

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送灯祭神

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午后,沿海渔民以家庭为单位,抬着祭品、打着彩旗、放着鞭炮,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祭品有鲅鱼、猪头、馒头等,装入特制的“柳斗”,贴上福字、缠上红绸带。送灯寓意取鱼虾丰登,照亮引路佑护人船平安归来,让神灵认人识船,保佑平安。

祭船祭海


从庙里出来,渔民们便前往渔船,在船上摆上祭品,焚香烧纸,向大海洒酒,祈求大海赐予丰收,保佑出海平安。这一环节体现了渔民对大海的敬畏与依赖。

海边放灯

夜幕降临,送灯环节开启。人们点亮自制渔灯,放置屋内、门口,或带到海边放在小船上送入海中。传统渔灯用萝卜切段挖小坑,插竹签缠棉花浇蜡油制成,也有雕刻成鱼形,取“年年有余”之意。如今,新式渔灯造型多样,增添了节日喜庆。

文娱表演


除祭祀外,渔灯节还有丰富的文娱活动。庙前搭台唱戏,多演京剧《空城计》等老曲目;港口码头则有锣鼓、秧歌、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等表演,大家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近些年,海阳秧歌、木偶戏、昆曲水斗锣鼓等非遗表演也融入其中,为节日添彩。

烟台特色的渔灯节

在烟台,渔灯节的热闹程度丝毫不输春节。节日当天,渔村处处张灯结彩,村民们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像烟台黄渤海新区的初旺村、芦洋村等,都是渔灯节的热闹之地。


渔民们豪爽热情,渔灯节当天中午,家家户户摆下酒席招待远方客人。餐桌上必有鱼,且鱼头朝向最尊贵的客人。大家围坐品尝渔家大席,分享生活点滴,共话渔灯佳节。

渔灯节的饮食讲究

渔灯节的饮食充满了渔家特色。鲅鱼水饺是胶东“第一饺”,新鲜鲅鱼肉剁泥,加肥肉丁、韭菜末,以花椒水搅打上劲,包入薄皮捏成元宝状,煮至浮起,鲜嫩多汁,承载着渔民“鱼满舱”的喜悦。

鳎目鱼焖海参也是节日餐桌上的“重头戏”。肥美的野生鳎目鱼刮鳞、剖内脏洗净,入锅烧油爆香,加调料焖煮,几近完成时加入个大肉厚的海参,鳎目鱼鲜嫩与海参弹牙交织,味道鲜美。

还有清蒸海怪、炸扇贝丁、焖梭鱼、鱼冻等海鲜菜肴,鲜咸海味,凝聚着渔民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渔灯节的禁忌须知

正月十三是渔灯节,民间有诸多讲究。这天忌讳说“翻”字,尤其是渔民和司机,因祈求一帆风顺,说“翻”不吉利;不吃鱼虾,宰杀活鱼活虾也不合适,这天是祈求鱼虾满仓的日子;不吃莲藕,莲藕多孔有漏洞,在讲究平安顺遂的日子吃不合适;不出门买盐,“盐”与“阎”谐音,有忌讳。

烟台渔灯节,不仅是一场节日庆典,更是渔家文化的生动展示。它将古老传统与现代活力完美融合,让我们看到了烟台沿海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希望大家有机会能亲临现场,感受这份浓浓的渔家风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