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离职啦!哦,对了,不仅我,还有本书的封面设计师、营销……总之,这算是一份“团队遗产”。
上面这段话来自我给《遇见小王子》这本书写的手卡,在写这篇文的时候,做書的老师建议保留,说是感觉很心酸。
(《遇见小王子》手卡)
出版,一个看似很稳定的行业,一年到头老换同事,有人说是因为这个行业很包容,有人说是因为太快就攒够了失望。
怎么拿到这么好的选题的?
这个选题好吗?当然好了,这可是小王子,上亿的读者群,看以往,但凡是小王子的选题就少有卖不好的,更何况,这本可是作家传记加原书设定集的结合,外版原书还是小王子的官方出品,十年才出一本,而且每次的主题和内容都不一样。以至于在它还没上架前的一年里,我总会忍不住向其他人炫耀,我拿到一本超棒的选题,这和当爹妈的心思,怎么不算一样呢。
(《遇见小王子》效果图)
这么好的选题,怎么就落到我手上了呢?要说我当时刚从封面设计师转岗成正式编辑不到半年,连报考中级出版资格考试的门槛都没达到。
说起这块大饼,就不得不再次感谢《遇见小王子》的翻译,法小珂老师。我在一场图书市集与她相识,互加了联系方式,在偶然听饭搭子同事发愁找不到合适档期的法语译者时,我兴冲冲的推荐了她,并在征得同意后分享了联系方式,结果当然是试稿异常顺利。当时的部门领导听闻译者是我推荐的,确认我此前便与她相识之后,一句“这选题给你做,能不能做?”“能!”就这样,《遇见小王子》归我了。
过后想想,这难道就是,手握资源的感觉吗。
现在让我回忆做它的过程,早已模糊,只记得策划方案通过时的兴奋和拿到成书的自豪感,独留文档里63.6GB的备份在默默提示着我,一年的制作期过的多么艰难。
可那一点点成就感,足以覆盖一切来时的痛苦。
(《遇见小王子》备份文档)
什么人都能转行做编辑吗?
以我举例的话,可能是的。我大学专业是视觉传达设计,入行做了封面设计师,后转岗童书编辑,还是全流程编辑。要问我转岗成功的感受,怎么形容呢,像是筹备了很久终于到达备受宣传的旅游景点,结果发现它远没有想象中美好,去了后悔,不去也后悔。一直到现在还经常有同事问我,当初怎么想不开要转岗做编辑的,我只能苦笑。
我曾经在火车上遇到过一位出版专业的大学老师,为什么我能辨别出她是教出版的呢?因为她当时在火车上加班。
我主动上前攀谈,表达了自己对她这样掌握专业出版知识的人士的崇敬和自己由设计成功转为编辑的经历,张嘴前的我,是抱有收获大佬分享经验的期待的,但是谈话的内容并不是我所预想的那样。老师像是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倾听者,诉说了她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出版专业毕业竟然成了被出版行业拒绝的理由,不解为什么编辑岗位更愿意招收非出版专业,甚至非文学专业的毕业生。
我很尴尬,感觉像是自己抢占了他人的东西,好在老师最后还是肯定了我能成功转岗,一定是自身能力很厉害,让我相信自己。老师眼中的肯定是真诚的,疑问也是切实存在的,火车到站,我觉得自己长舒一口气,算是落荒而逃。
我身边的同事(出版专业毕业的确实很少),大都不为钱、不为名,大家热爱文字、热爱图书,热爱到每做一个选题都能掌握一个新技能,做《兔言兔语》的养了兔子,做《鸡尾酒圣经》的学会了调酒,做“暗黑历史”的,写总结写的就差自己开播客号了,我呢,力争把每本书都策划成文创产品,有内容、有颜值、有情怀、有更多的用法,沉浸式工作可能就是这样吧。大家把各自的爱好、专业或者之前行业的经验融合进出版的工作里,试图尝试出不一样的道路,妄想解决一点图书市场的困境。
面对这种现实,毕业专业,似乎成了最不被考量的因素。
(《遇见小王子》礼盒版策划周边)
预告了一年终于离职了。
我是在2024年12月31日离职的,结局的时间点选择的很完整,不过早在上一个12月31日时我就起了离职的念头,为此还邀请了众多好友吃饭谈心,预告自己决定离职离开这个行业甚至结束北漂生活的决定,可笑的是,这个决定一年以后才完成,并且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为什么拖了一年,问就是——
“《遇见小王子》还没下印,这可是我计划内的职业代表作啊……”
“《遇见小王子》还有一场线下活动要我来主持,再等等……”
“公司就我一个童书编辑,得等六一宣传期结束……”
“之前我自己选定的选题签下来了,这可是第一次,把它做完我就走……”
“这几本书就等下印了,不然一分提成都拿不到,等它们下印我就……”
“我闺蜜画插画的那套书的流程被卡了,这可是我俩合作的唯一一套书啊,交给别人我不放心……”
像是在清醒地经历一场垃圾恋爱,却还是难以摆脱沉没成本效应。
更可笑的是,直到我正式离职,这些与我有羁绊的选题,在种种编辑不可抗的原因下,流程没走完的还是没走完,没下印的还是没下印,关系好的同事甚至笑称“公司不想让你走吧,不然咋总有问题,哈哈哈哈”,我只能“呵呵”,回一个白眼不能再多了。
至于不可抗的因素是什么,从我的角度总结一下,都是money的锅!
(可用额度为零)
编辑离职和离婚没什么区别。
有人说把家庭当作职场处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心理不平衡。那职场怎么办?编辑的职场困境和家庭纠纷无甚区别。我时常怀疑自己,到底是因为讨厌婚姻而不想上班,还是因为讨厌上班而不想步入婚姻。
身为一个编辑,公司领导每天催我生崽(下印),生完之后他们又不常管(没营销资源也没营销预算),没能成龙成凤(卖得不好)又怪我没尽够心,身负设计师的技能仿佛成了“原罪”,最常听到的就是“这点事能花多少时间,你自己一下子不就做完了”,我一度恍惚,想吼出那句“什么都要我自己做,我有三头六臂吗,孩子(选题)又不是我一个人的”。
四年下来,活越干越多,钱越挣越少,头发越掉越多,开心越来越少,眼看热爱不够热了,我痛定思痛,还是抛弃了我那些还没成人的崽(没上架的选题)。
(迈出一步就是好事)
主动离职等于净身出户,崽(选题)的抚养权自然给对方(公司),虽然不用支付抚养费,成长过程(后期的营销活动)还是要配合参与的,心态吗,也是一样的,总是担心没了自己这个“亲妈”,对方会不够重视它,走之前,忍不住千叮咛万嘱咐:
孩子身体不好,出门前要按照说明书盯紧它吃药(色稿颜色不准,下印的时候记得拿原版书对照校色)。
之前的衣服小了,尽快给孩子做套新的(封面方案否了,要催设计师给新方案)。
下个月是孩子的生日,能庆祝庆祝一下(这些时间节点,别忘了做些营销推广)。
离开之后,还总忍不住视奸,书什么时候上架的,封面选了啥,营销活动做没做……之前被前同事询问的时候,我还腹诽“离都离了,还管那么多”,现在算是理解了。
最后,只能在此奉劝大家,还没入行的请慎重,寻思转岗的多摸摸头发,已经是编辑的,那就祝你做策划时创意无限,看稿子时慧眼如炬,设计思路一秒get,宣传卖点共鸣多多,下印顺利,热爱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