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富平县省亲之际,有幸参观了富平县老城剧院阿宫腔展示厅。被阿宫腔戏艺术魅力所感染,感慨万千,以吐为快。
阿宫腔由秦时宫廷乐舞衍变而来,因阿房宫而得其名。传说,项羽火烧秦阿房宫,宫中戏班逃散各地奔命,其中一些艺人逃散礼泉县一带,以“灯影戏”方式传承,后流传于富平县,历代传承。阿宫腔曲调高雅,雅俗共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嘉庆道光年间,骏马安寇阿宫腔皮影戏班部分艺人就坐摊清唱。遂组成皮影戏班营业演出。清末出现了多个戏班。新中国成立后,富平县人民政府为抢救阿宫腔剧,组织以段天焕为首老艺人成立民乐皮影戏社。1958年成立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将阿宫腔搬上大舞台,由人扮唱替代了原来的皮影戏。1961年赴京汇报演出,演出相当成功,受到戏剧专家及观众欢迎喜爱。被誉为“老树逢春开新花"。
阿宫腔也叫北路秦腔,与秦腔主要区别在拖音处理上。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宫腔。据介绍,阿宫腔音乐属于板腔体结构,音乐调式为徴(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调式,音阶排列为:5671234,其苦音“7"为微降7,即“↓7”;欢音“4”为微升,即“↑4”。它与西洋大调式的不同在于4、7不是半音程,也不是全音程,而是3---5和6---i之间音。音乐由唱腔、曲牌、打击乐和主奏乐器四部分组成,风格优雅细腻悠扬。曲牌分[弦乐曲牌]和[唢呐曲牌]两大类,早期多达400余首,在全国戏曲中独领风骚。
唱腔由唱词、旋律、板式组合而成,是阿宫腔的核心,也是体现阿宫腔特色的主要形式。声腔中最大特点是拖腔时巧妙运用了真假声转换,来完成“翻高(假声)遏低(真声)十度以上音程大跳进。形成一种委婉清扬的独特韵味。假嗓翻高唱出的继承发扬,也成为它的最突岀的剧种特色。唱腔板式分为[垫板]、[二导极]、[慢板]、[二六板]`、[带板]和[滚板]六种,除了[滚板]没有欢音外,其余五种板式均有欢、苦音之分。它与秦腔主要区别在于拖音处理上,使用慢板拖音,拖腔带有“噫咽”之音,多使用“阿依呀”等词音,娴雅婉转,刚劲有力,缠绵激昂,极有感染力。
阿宫腔一直在民间流传,新中国成立才使这一艺术瑰宝登上大舞台。当时的富平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无疑使这一古老剧种得以发扬光大。阿宫腔挖掘编写展演,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县委书记周惇很重视阿宫腔剧团工作,为发扬阿宫腔起了重要领导作用。我父亲董克宽时任县文教科长,后任县委宣传部长,具体组织了这项工作。他不辞辛劳,做了很多工作。特别会是为阿宫腔上京汇报演出报演出,亲力亲为,汇报演出圆满成功。受到了习仲勋等中央领导接见并好评,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及观众的高度肯定。
到了七十年初,我叔父董克仁担任了该团团长,编演了很多主旋律剧目,为传承阿宫腔戏剧做出了贡献。现任该剧团团长王革委,是我老家同村后生。在他的领导下,阿宫腔剧团好戏连台,声名远扬。编演了不少优秀剧目,受到观众喜爱。尤其是《红梢林》剧目,在多省廵演近百场,观众争相观看。该剧荣获陕西省多项优秀奖。现在,富平县阿官腔剧团空前兴盛。曾经涌现了权三民、党碧侠、冯碧茹等老一辈阿宫腔表演艺术家,为弘扬阿宫腔艺术做岀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出现了李曼、范江漫等一批新秀,发挥着台柱子的中坚作用。阿宫腔后继有人,必将发扬光大。
阿宫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曾观看李曼演唱的《白蛇传》,婉转娴雅,字正腔圆,特别是拖音翻转,拿捏的洽到好处,戏味十足。是一种美的享受,真是过瘾。我是富平人,这里有我父辈的心血。每当观看或听到阿宫腔唱段,即刻生出亲切。震撼产生哲学。由衷的祝愿阿宫腔发扬光大!
二零二五年二月六日
【作者简介】董佳运,党员,曾担任法官、组织部组织员、企业管理者,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