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院的殿堂内,佛前明灯如星斗列布,烛光跃动间流转着千年宗风。从敦煌壁画的莲灯供养到禅堂香案的长明灯盏,供灯法门始终是佛弟子们体证佛法的独特途径。
供灯作为一种修学法门,在经典中记载颇多。佛陀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开示道:“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一者,照世如灯;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三者,得于天眼;四者,于善恶法,得善智慧;五者,除灭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转世间,常不在于黑暗之处;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由此可见供灯的殊胜。
而在很多大乘经典中,供灯更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用燃百千灯供养诸佛来表示菩萨行愿无尽, 《华严经》 中就有“以灯供养诸佛故,得成最胜世间灯”的赞叹。
供灯传统随佛教东渐生根中土,禅宗将供灯与参禅结合,发展出以灯来启发后学彻悟本来面目的独特妙用。例如德山宣鉴禅师在龙潭崇信禅师座下参学,有天晚上将要回房间,龙潭禅师点了一支蜡烛递给宣鉴禅师。宣鉴禅师正准备伸手接,龙潭禅师忽然又将蜡烛吹灭了,就在这当下,宣鉴禅师豁然大悟。后世禅宗更以传灯为喻,象征禅宗法脉绵延不绝。
之所以灯明会有如此意义,离不开它本身的特性。可以说,灯明通身都在“表法”:灯芯燃烧自己恰合菩萨道的奉献精神,所带来的光明能够照破黑暗又如般若之于无明,灯油喻菩提心永不干涸,火焰跳动恰似念头生灭,而"长明灯"昼夜不熄的特质更成为常住真心的绝佳譬喻。
佛教将供灯纳入修行体系,每个环节也都具有深意:备灯时擦拭尘垢,除烦恼垢;注油时念及“甘露润枯槁”,启慈悲心;点燃时发愿“照破众生痴暗”,行布施度;观灯火生灭,习般若智……通过这一系列的观想,也将灯烛这一外在的物质供养转化为心性修证的符号。
当今社会,出于消防安全、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考虑,很多寺院已经不宜在殿堂内出现明火,于是往往运用各种善巧方便来满足大家供灯的心愿,无论改良为电子灯烛,还是运用光影技术演绎,这些创新实践外在形式虽与时俱化,其承载的般若光明始终如一,都延续着佛法“不变随缘”的圆融智慧和照破无明长夜的美好希冀。
当我们面对佛前明灯合掌祈愿时,那跃动的不仅是燃烧的火焰,更是佛教“即事而真”的圆顿心灯。在这光光相摄的法界中,每一盏心灯的点燃,都是对“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的生动诠释。